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571384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专业:xxx 学号:xxx 姓名:xxx指导老师:xxxx 摘 要:本试验以川麦42(半紧凑,大穗型)、绵麦37(松散,分蘖型)、川农27(紧凑,协调型)三个株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套作条件下四种田间配置方式,即B1(3行,行距40cm+40cm)、B2(4行,行距20cm+20cm+20cm)、B3(4行,行距20cm+40cm+20cm)及B4(5行,行距20cm +20cm +20cm +20cm)对小麦生长动态指标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苗期绵麦37分蘖能力最强,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最高,但分蘖成穗率最低,且产量低于川麦42高于川农2

2、7。田间配置显著影响分蘖能力、干物质积累、千粒重及产量。行距为B4的配置下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次为B3和B1的配置,显著高于B2的配置;但是孕穗到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均以B1配置最大,B3配置次之;同时产量也是B1 配置最高B3 和B4配置次之,三种配置方式均显著高于B2配置,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三种株型品种处理下,适当的扩大行距(B1)或大小不等行距的配置(B3)均有利于群体生长,具有增产的效果。关键词:套作;田间配置;株型;生长动态;产量引言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将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优势区。而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属于西南

3、麦区的省市人多地少,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近年西南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hm2左右,其中四川约占65% 1 。四川小麦播种面积的85%以上分布在丘陵,以套作为主,常见的模式为麦/玉/豆、麦/玉/苕、麦/棉等2。近年来,以2m开厢的“麦/玉/豆”种植模式(俗称“双三0”,即2m开厢、小麦幅占1m,种5行,预留1m翌年3月种2行玉米,小麦收后在小麦幅种3行大豆)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等优点,2007、2008和2009年被列为全国农业部主推技术2。该技术自2003年开始在四川省示范推广以来,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发展十分迅速,面积逐年增加,正在成

4、为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新型实用技术3。然而四川小麦生育期间日照时数少,温度高,湿度大。该“双三0”套作模式下,五行配置下的小麦内部通风透光能力弱,叶片容易早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较大地限制了套作小麦的产量水平。近年来,大小行距配置被证实内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大大改善,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有利于抗倒伏、抗早衰、提高产量4-8。故本试验以此为背景,在“双三0”套作模式下,设置三种小麦株型和四种小麦播种行数与行距变换的田间配置方式,从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的角度来研究适合“双三0”套作模式小麦株型及田间配置方式。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南方套作小麦栽培制度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

5、1.1试验基本情况试验于2010年11月3日至2011年5月16日在四川仁寿县踏水村进行。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pH为7.73,有机质为1.24%,碱解氮为87.90 mg/ kg,有效磷为5.95 mg/kg,有效钾为59.57 mg/kg。供实验材料为川麦42(半紧凑,大穗型)、绵麦37(松散,分蘖型)、川农27(紧凑,协调型)三种小麦株型品种。1.2试验设计该试验于11月3日用人力播种机播种,运用两因素的裂区设计的方法,主区设计为三种不同株型的小麦品种,即川麦42(半紧凑,大穗型)、绵麦37(松散,分蘖型)、川农27(紧凑型,协调型)三种,副区为四种机播行数和行距变换的田间配置方式(详见表

6、1)。小麦采用“麦玉”套作的中厢模式种植,即两米开厢,预留一米次年种植玉米。小麦同时,每个处理的小麦基本苗都控制在150104/hm2,苗期进行人工匀苗控苗。小区面积14m2,做三次重复。小麦每公顷施用氮肥135kg纯氮,过磷酸钙(P2O5 17%)450kg ,氯化钾(K2O 52%)150kg,氮肥按底:苗=7:3施用,磷钾肥全作底肥一次施入。其它栽培措施与一般大田生产相同。表1 主区副区因素设计主 区A1川麦42A2绵麦37A3川农27副 区B13行,行距40cm+40cmB24行,行距20cm+20cm+20cmB34行,行距20cm+40cm+20cmB45行,行距20 cm +20

7、 cm +20 cm +20cm1.3测定项目与方法1.3.1 茎蘖动态每小区框定1m2 ,苗期从定基本苗开始每隔7天分行调查茎蘖总数,另外拔节期、孕穗期及成熟期按生育时期调查。1.3.2干物质积累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平均取样法分行取样,将测形态指标的植株装于牛皮纸在105 杀青1h,然后将温度调至70 烘干至恒重,用千分之一天平称量。1.3.3 叶面积指数于拔节期、孕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分行取样,用干重法测定,三个小麦品种分别选取10株,将全株叶片摘下用叶面积仪测定叶面积,再将叶片杀青烘干后作为样品。1.3.4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分行调查框定的1m2有效穗数,分行连续采

8、取30个麦穗调查穗粒数、千粒重,剩余的装入网袋分行计产。1.3.5数据整理数据经excel整理后,用DPS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品种类型与田间配置对小麦生长动态的影响2.1.1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在基本苗一致的条件下,不同配置方式下,群体茎蘖数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三种株型结构的小麦均在1月12日达到最高苗,在11月28日至12月14日小麦茎蘖分化的增长率较高,而在后期出现明显的消亡趋势,最终三个品种的小麦茎蘖分化数下降到几乎趋于一致的水平。绵麦37的分蘖能力最强,苗期的茎蘖数均高于其他图1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品种小麦茎蘖动态影响两个品种,且在B4的配置

9、方式表现最为突出,但最后以B1配置方式下的最终茎蘖成穗率最高,达到53.2%。同时,田间配置对绵麦37和川麦42的分蘖能力影响不大,各种配置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配置方式显著影响对川农27分蘖能力。川农27在B2的配置条件下的茎蘖分化受到较大的制约,分蘖能力大大减弱,从11月28日到1月12日茎蘖数都远远低于其他两个品种;另外,在B1和B3配置下川农27的分蘖能力优于B4。总体来看,在套作条件下,绵麦37作为分蘖型株型品种,最适合的配置方式是B1,B1有效遏制了苗期无效分蘖的发生,茎蘖成穗率最高。川农27在B3配置下,苗期分蘖能力增强,有效群体增大,后期有效穗数最高。但不同配置方式对川麦

10、42 的影响较小,在B2配置下群体数量稍低。2.1.2对小麦的干物质积累状况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川农27、绵麦37和川麦42三个株型品种而整个生育时期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在开花期以前,影响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是株型品种,而开花期及开花期以后的生育期内,田间配置方式成为了表2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品种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品种类型田间配置干物质积累量/kg.hm-2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成熟期川麦42(A1)B11658.95864.28432.5a11067.9Ba 12040.6AaB21795.15141.97470.7Cb9635.5Cb9569

11、.2BbB32137.75191.78377.4Ba10370.7BCab11583.5AaB42019.95737.37753.9BCab11231.9a12519.3Aa绵麦37(A2)B11426.64438.87655.1ABCa10670.9ABa11939.8AaB21483.04425.36662.7BDb9125.1Bb9714.9BbB31226.64932.57773.4ABa10972.2Aa12497.2AaB41479.04607.58072.6Aa10118.4ABa12445.6Aa川农27(A3)B11777.95902.2Aa8019.2Aa9558.3Aa1

12、0629.3AaB21550.74424.2Bb6275.1Bb7559.7Bb8693.0BbB31917.05769.1Aa7948.2Aa10161.1Aa 10991.3AaB41860.15644.2ABa7766.9Aa9528.6Aa 10223.3ABaA11902.9a5483.8a8008.610576.511428.2aA21403.8b5434.9a7540.910221.611649.4aA31776.4a4601.0b7502.39201.910134.2bB11621.15401.7a8035.6a10432.4a11536.6aB21609.64663.8b68

13、02.8b8773.4b9325.7bB31760.45297.8ab8033.0a10501.3a11690.7aB41786.35329.6a7864.5a10293.0a11729.4a注:不同的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的显著水平和1%的极显著水平影响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同时分析发现,株型品种和田间配置方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众观三个株型品种,川麦42在成熟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量一直是三个株型品种中的最大值,而川农27在拔节期以后的干物质积累量一直处于三者中最小值。通过比较4种不同的配置方式得到,5个测定的生育时期中,B2配置下的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在开花期到成熟期,

14、川麦42和绵麦37的4种配置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川农27的4种配置下的干物质积累从孕穗期开始就差异显著了。综上所述,川农27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与其他两个品种,且B2配置下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低于其他配置,而其余三种配置差异不显著。2.1.3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川农27、绵麦37、川麦42三种株型的小麦以及4种配置方式的最大叶面积指数都出现在孕穗期,它们的变化趋势都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趋势。经比较得出,株型品种对叶面积指数是具有显著的影响的,三种株型品种中,绵麦37拔节期的4种配置方式下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大,但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值后的下降过程中,三个株型

15、品种比较后发现,绵麦37一直是三者中的最大值,说明该株型品种在后期干物质的合成拥有明显优势。同时,田间配置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在4种配置方式下,在B1条件下的叶片变黄退化速度最慢,其次为B3配置水平,随后为B4配置水平,B1配置下的叶面积指数在孕穗期及以后的生育时期中都是显著高于B2水平的,且在开花期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川麦42在B1、B3和B4的水平下,叶面积指数的差异不大,均居于较有利地位,且在叶面积指数处于开花期时,是极显著高于B2水平的,为花后干物质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川农27在4个时期内,4种配置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它的最适配置方式是在B3的水条件下得到的,B2仍是最不合适的配置方式。所以,总的来说,绵麦37的最佳配置方式是B1,而 B1、B3或B4三种配置方式川麦42都可以选择,对川农27而言 ,选择B3配置较为有利。表3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