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57118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湖南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 文 试 题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成语或短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共商国是 暗度陈仓 暴殄天物(tin) 斗转参横(shn) 钟灵毓秀(y) B优柔寡断 鸠占鹊巢 东风骀荡(di) 乳臭未干(chu) 纤尘不染(xin)C一幅对联 隔靴搔痒 栉风沐雨(zh) 日臻完善(zhn) 舐犊情深(sh) D稗官野史 明火执杖 为虎作伥(chng) 佶屈聱牙(j) 俾众周知(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并在叙述和描

2、写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深感震撼。 B在那个完全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旧时代,张大伯因无儿无女,晚年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到头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一路走低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天香写一个上海士绅家族几代人声色犬马的生活,并引出其女眷所习的“天香园绣”,是流传沪上的又一“传奇”。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指责这一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它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B学生冒雨为撑伞的领导表演节目、在阳光底下暴晒夹道欢迎领导的

3、事件时有发生,我们的教育者要深刻反思这些事情是由于什么深层原因所造成的。 C异地高考是一项有利于打破教育地域特权、维护社会公正的改革,它不仅免去了部分考生的奔波之苦,更可以消除当前高考制度中蕴含的户籍歧视。 D蛇年春晚主持阵容打破了惯常的“三男三女”组合模式,改用“四男两女”组合,刻意拉大了主持人的年龄跨度和风格搭配,亦庄亦谐,新颖活泼。4下面八句诗是晚唐时期湖南籍诗人李群玉的五言律诗岳阳春晚中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去翼灭云梦 寂寞对汀洲 不觉春物老 云沙鹧鸪思 来帆指昭丘块然湖上楼所嗟芳桂晚风日沅湘愁 A BC D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一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管仲论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

5、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

6、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 【注】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

7、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 攘:排斥 B其祸蔓延,讫简公 讫: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 D而义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漫不足信也 逆:违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

8、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 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8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9、。(3分) 译文: (2)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4分)译文: (3)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3分)译文: (二)文言文断句。(3分)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白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B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C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D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

10、父母孝之 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同答后面的问题。(8分)村晚 茅塘马上宋雷震 宋贺铸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注】壮图:过去的抱负。忽忽:形容时间的流逝。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落日”意象,你最欣赏哪首诗中的“落日”意象所呈现的意境画面?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说明。(4分)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吞声踯躅不敢言。(鲍

11、照拟行路难) (2)山寺钟鸣昼已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4题。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汉魏以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禅宗思想的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历代诗人以此相沿成习,诗学与禅义又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禅是天竺之语,全称禅那,公元初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

12、,后成于东汉至南北时期,而兴盛于大唐。佛教从开始被视为一种仙术,到后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学术流派,最终上升为中国人的哲学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禅定之说和禅宗之学功不可没。“禅”在汉语中通常被理解为“思惟修”,亦名“静思虑”。其实,这都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养的一种通称,也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 虽然诗歌属于文学艺术,禅属于宗教,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面,但是二者的内心观念却有互相衔接之处。禅是融合的精神概念,是启迪思想的审美境界的意识。诗是文字中最美妙的言辞,是文中最精彩的华章。禅可以“思惟修

13、”,亦可“静思虑”,定坐可以调养身心,静思可以超越自我之狭隘。 禅融于诗始于唐代。禅在当时诗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也涌现出了很多擅长以禅入诗、在诗中表现出禅理禅趣的诗人。王梵志、王维等是其代表人物。王梵志的诗见于敦煌残卷,影响甚大,被称为梵志体,内容多为阐释佛家教义,以浅近语言劝人为善。如“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中唐时期的寒山子也写过不少模仿梵志体的诗。甚至宋代理学家的诗也有仿作的痕迹,在“二程”、朱熹,特别是邵尧夫的诗中都可得到印证。 禅师为诗,主要是实现了禅对诗的渗透,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理解,从而赋予诗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这样,中国诗固有的冲和恬淡的艺术风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唐代,一批包括诗僧在内的山水田园诗人崛起并汇成诗派,是事出有因的。自宋以降,凡是隐迹山林、托足岩阿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有些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禅的浸润,直至近代,仍是如此。 在学诗的方法上,宋代诗人严羽著沧浪诗话,主张“妙悟”,并注重诗的意境和韵味,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也与禅宗注重“顿悟”与妙造自然相吻合。沧浪诗话论诗,运用了禅理和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