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57036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江华二中学考12月月考考试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12月月考语文考试问卷说明:1.本试题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在问卷上不计分。2.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第1至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 潺湲(yu印)泠然(I en g)云鬓(b in) 决起而飞(ju e)B. 央浼(mi an)纤尘(xi ai )盘桓(hu cn)叨陪鲤对(d ao)C. 埋怨(mdi) 潦水(I ao)迤逦(y i) 茕茕孑立(ji e)D. 遄飞(chu dn)怔住(zh宙g)流憩(q 1)聒噪(gu a)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A.辖制玷辱漂缈推眉折腰B.晦朔凭轩懿范窈

2、窕寻壑C.怂恿酒馔粟深林舸舰迷津D.殒首缓促潦沉香投笔从戎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闲来无事,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B. 雪中寻梅,竹下听琴,灯前看剑,五十观人,都是别有心得。也许要五十岁的男子,观人阅人方可入木三分。C. 玩具公司独出心裁.,推出一款塑料瓶盖,瓶盖上带有计数器,装在用过的塑料瓶上,就成了 1元硬币储蓄罐。D. 郑秀文的每个演唱会都是自成一派的独特系列,有口皆碑的至尊创意引领时尚,弄得满城风雨,值得玩味。4.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

3、海中B .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C. 牧童牵着牛在吃草。D. 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 一阵晨风拂过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A. B . C . D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在中国古

4、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 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 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瞭唳、 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

5、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 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 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 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 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 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 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

6、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 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 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

7、,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B. 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 忱。C.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D. 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7 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B. “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C.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D.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8、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 为辽阔高远。B. 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 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 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D. 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 的咏雁诗不乏其例。三、古代诗文阅

9、读(共 40分)(一)文言文阅读(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 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 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 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

10、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 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众人:一般人B且适南冥且:而且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劝:奋勉待:依靠D犹有所待者也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B旬有五日而后

11、反C御六气之辨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11. 比较下列句式特点,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奚以知其然也B、彼且奚适也C彼且恶乎待哉D、辨乎荣辱之境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2)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二) 、古诗文默写(每空 1分,共8分)(1)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2) ,天涯霜雪霁寒宵。 ,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3) 塞上长城空自许,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4) 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 美人(5) 潦水尽而寒潭清, 。滕王阁序(三)、古代诗歌鉴赏

12、。(共14分)13、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空2分)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本诗用了 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以及对之情。14、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2分)请作简要分析。(2分)(2)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 1518题。(共2

13、2分)把栏杆拍遍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 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 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 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 将印信偷走, 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 部将叛变,耿京

14、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 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 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

15、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 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