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格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567607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格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格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模式一、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二、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常见题目是: 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1)、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几个?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

2、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他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a、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b、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2)、论点的特征: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包括肯定和否定)3)、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表明论点就是点明论题,论题只揭示议论的范围,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即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

3、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是我们的习惯做法。但是,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论点,还应通读整个文段,看文段的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4)、论点的呈现方式:明确表述式:在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有四种常见提出方式: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有的是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归纳、概括式:文中没有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取出

4、文章的论点。5)、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观察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2、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常见题目: 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1)、哪些可作为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2)、论据和论点之间

5、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第一、 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第二、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第三、 事例论据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第四、 举例论证必须把事例的意义内涵与论点结合起来分析论述。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6、,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A、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B、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a、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b、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

7、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三、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1、引论: 常见题目:引论部分有什么作用? 1)、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引经据典,说古道今。2、本论: 常见题目: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3、结论: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四、

8、议论文的语言: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课堂速测:学 会 微 笑张保振(l) 和谐,是需要微笑的。(2)这是因为:微笑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面部的武装已经解除,嘴上的哨兵已经撤岗。这种标志,犹如联合国大厦门前的那个雕塑:枪管已经扭曲,子弹已经不存,隐喻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思想。(3)微笑是一种宣示。它宣示着:与人疏远的沉默已经结束,与人接近的叙说已经开启。这种宣示,犹如开岁发出的春令:来吧,我们是朋友;滋荣吧,嫩绿的百卉;斗芳吧,艳丽的百花。微笑是一面旗帜。它表达着:吾心谦和,与人为善

9、;相逢一笑,重金胜玉。这种旗帜,犹如君子之交,虽形淡如水,却道直如弦,心心相印。微笑是可亲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快乐。论语宪问曾言:“乐然后笑。”可见,笑由喜悦来,相从心头生。微笑是可敬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友善。北宋时期有一个叫程颐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其外书卷二中曾言:“乐取于人以为善。”可见,为善使人乐,好善乐天下。微笑是可贺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再造。早在1900年,法国学者柏格森在其出版的笑之研究中就认为:笑是对不合和谐、不合生命、不合社会的惰性、刻板、造作等现象的一种智力反应和纠正,具有使人恢复灵活生命、适应社会的功利性。可见,一笑失百忧,生命如逢春。(4)微笑在心。心动笑发。心之精微

10、,有时虽口不能言、书不能文,却可喜形于色,挂在脸上。这种表现,如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云:“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靥。”(5)微笑在诚。诚动笑出。诚就是真心实意。诚还是无所隐伏。诚可生情,情可生笑。虽说“含娇含态情非一”,但毕竟惟有“披心腹”、心见诚,才可“见情愫”、笑溢出。(6)只要微笑,成功不远。美国有位企业家在谈到用人的成功经验时说:“宁雇一名满脸微笑的小学毕业的职员,也不雇一位面孔冷淡的哲学博士。”可见,微笑,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情况下,是多么的重要。(7)学会微笑,以柔克刚。伊索寓言中有则显示强大的故事说得分明:大风靠狂怒以显示强大,让地上的老人把衣服脱掉,结果却适得其反。风

11、越大,老人把衣服裹得越紧,而且恨不得再多穿上几件衣服;太阳则相反,靠微笑以显示其力量。结果感动得老人不断地增加热量,不断地擦去汗水,最后心甘情愿地把衣服脱下。这说明,在一定时候、一定条件下,微笑比狂怒更有力、更能取得成绩!(8)民间有一俗语:“莫笑莫开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科技含量高的好产品还不够,还要有好态度、好服务。只有相逢开口笑,才能盼得人气旺、生意火,从而“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选自 人民日报 2007 年12 月3 日)15、请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 分)答: 16、第(7)段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7、作者认为微笑是“可

12、亲、可敬、可贺的”,请你分别解释“可亲”、“可敬”的原因。( 3 分)可亲: 可敬: 18、品读第(2 )段,仿照其中一种格式,再提出一个观点井展开论证。(4分)徽笑是 参考答案:学 会 微 笑15、2分 我们要学会微笑。(写“和谐,是需要微笑的”或“学会微笑”的给1 分)16、3分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每一点1分)。证明“学会微笑,以柔克刚”的道理(或证明“微笑比狂怒更有力、更能取得成绩”的道理)( 1 分)17、3分 可亲:微笑是由内心的喜悦传递出来的,故面相和善,让人觉得亲切。可敬:微笑传递出的是友善,为善者乐善好施,令人尊敬。(答对一个给2 分,两个都对给3 分,只抄原文没有解释的给l 分)18、4分示例一:微笑是一种智慧,它暗示着:我己超越了世俗的思怨,名利的束缚,心境变得豁达。这种智慧,好比山间竹子虽长得居高临下,却己虚怀若谷。 示例二:微笑是一支火柴,它燃烧着:引爆人热情的导火线在缩短,心与心的冰雪在溶化。这种火柴,犹如冬日里的阳光,虽冷风阵阵,却也觉得温暖如春。(观点1 分,展开论证2 分,句子通顺1 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