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刘凌云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564876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刘凌云(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学(Zoology)第一讲概述 动物学定义 动物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动物学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一、动物学定义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动物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生态、发育、 行为、遗传、进化以及驯养、保护、控制等与人类及环境相关的各个 方面。它是生命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1分类学又称系统学(Taxonomy or sysmatics) 为了对动物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探索物种彼此间自然的关系和发展 规律,需要对种类繁多的动物界进行分门别类,以便进行系统地深入 研究。动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动物的种类及相互

2、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正 确的分类系统的科学。它是动物科学的基础。目前动物界中已描述过的动物种数约在150万种以上,如包括亚种可能超过200万种。2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种或物种(species)是分类系统所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征和一 定的自然分部区的生物类群。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 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 代。即种间是生殖隔离的(生理学标准)。 问题不同肤色的人是不是同一物种?马与驴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 骡,马与驴是否为同一物种?亚种(subspecies)指种内个体在地理隔离后形成的不同群体,它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 理分布,亚种间不

3、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形态分化 的标准常以约75的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如家蝇在我国有两个亚种,东方亚种眼距近、西方亚种眼距远,在 我国中部有分布的重叠区,但除去中间类型外仍有75%有明显差别, 故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亚种。分类阶元(分类等级)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结构化,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依据物种 间的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 逐级分类。由大到小的分类分类阶元有七个主要等级。界(Kingdom)、 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订y)、属(Genus)、 种(Species)。即把形态生理相近的种归并为属,

4、相近的属归并为科,相近的科归并 为目,直至最后的界。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都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 个阶元之中。 物种在动物系统中的地位可从上面体系中相当精确地表示出来。有 时为了更为明确地表明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和精确表达种的分类地位, 常常是在前述的分类阶元之间加入一些阶元,即在原名称前加上拉丁 前缀总(super)或亚(Sub)而形成。于是就有了总目(Superorder) 亚目(Suborder),亚种(Subspecies)等名称。3.动物分类方法动物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类; 人为分类法:以外形辨认方便为基础,分类时不考虑动物的构造、 发育、生理及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 自然分类法 :以生物的构造、

5、发育及生理为分类基础,在分类时 以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为基础。如鲸与鱼如按不同的方法分类结果不同。三、生物分界与动物主要门类两界学说;早期的林耐(Linnaeus )根据生物是否运动,将生物分 成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ntae)。 三界学说;后来由于显微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微小的生物,人 们又提出了三界学说;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 五界学说;根据生物细胞的营养、结构、繁殖等因素将生物分为原 核生物界(M onera)、原生生物界(Prot is ta)、真菌界(Fungi)、动物 界和植物界。动物的主要门类(公认的19个门类)原生动物门(Protozoa)多孔动

6、物门(Porifera)或海绵动物门(Spongia)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纽形动物门(Nemerti nea)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节肢动物门(Art hropoda)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帚虫动物门(Phoronida)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7、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前18个门一般通称为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脊索动物门除一小部分虽然没有脊椎,但为了教学及研究的方便,一般通称为脊椎动物(Vertebrate)。三、动物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要求,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动物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1观察描述法是动物学学习与研究中最经典的方法。即通过对动物直接观察,把其外形特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系统地客观地记录下来, 有时需要绘图,以获得动物体的第一手资料。在描述过程中还可以对 某些特征作适当说明。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等对动物的研究工作。2.

8、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动物学的最有效方法。即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某些方面进行系统地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得到规律。如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点等 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3实验研究法是目前学习和研究动物最重要和公认的方法。即对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生化、大分子结构、生态行为等方面进行试验设计并实施试 验,从而找出相应的结论。贝类个体间DNA的RAPD扩增多样性 主要参考书目 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刘恕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刘恕、曾中平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Ri

9、chard D.Jurd 著蔡益鹏等译动物生物学(精要速览)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6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7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8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9杨安峰等脊椎动物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rLrt版。10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11鲍学纯等动物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一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它们的个体微小, 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分布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营寄生生 活的种类

10、,寄生于人体、动物体或植物体内(区分后生、中生和侧生动物)第一节代表动物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1.分布与外部形态 大草履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河沟中。 其外形似草鞋,圆筒形,前钝后尖,体前侧有一向中部插入的斜沟,称为口沟(oral groove),内有胞口(cyt os tome)。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根纤毛的外膜与表膜连续,膜内是9X2+2 纵行的微管结构。另外,草履虫有表膜下纤维系统(infraciliture), 与纤毛的协调运动有关。表膜内的细胞质分为外质(ectoplasm)外层透明致密的部分。内质(endoplasm)内部多颗粒疏松的

11、部分。l食物泡(food vacuole)在细胞内质中沿一定路线运行流动,并与 溶酶体结合,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泡中的食物残渣运行 到胞肛时排出体外。细胞核l大核(Macronuclei)呈肾形,为多倍体,控制细胞的正常代谢。l小核(Micronuclei)球形,为二倍体,控制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交换 和重组,并可以分裂产生大核。l 1鞭毛纲(Masti gophora)主要特征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复杂;包括植物性营养、动 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在不良条件下一般可以形成包囊。重要种类 绿眼虫(Euglena viridiS、利什曼原虫(Le

12、ishmannie)、 夜光虫(NoctilucO、衣滴虫(Chlamydomonas)、披发虫(Trchonypha) 等。1绿眼虫(Euglena viridiS生活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流动性不大的淡水中,大量繁殖时会 使水体呈绿色。形态结构体呈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具弹性表膜,表膜上有 许多螺旋状的沟和嵴构成的斜纹,不仅可以保持眼虫的一定体形,而 且可使眼虫做变形运动(即眼虫样蠕动)。伸缩泡与储蓄泡前端一胞口,后连接一膨大的储蓄泡,储蓄泡外侧 有一球形的伸缩泡,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入储蓄泡并经胞口排出体 外。从胞口伸出一根鞭毛,基部有两根细的轴丝,每一轴丝与储蓄泡 底部的基体相连接

13、,基体又通过一条根丝体与细胞核连接,使鞭毛活 动受核的控制,而基体在虫体分裂时起中心粒的作用。趋向性眼虫在体前端储蓄泡一侧具一红色眼点,可吸收光线,紧贴 眼点靠鞭毛基部具1光敏感结构光感受器,为眼虫的感觉细胞器。 当光线被眼点吸收后,光感受器能够接受光刺激,可使绿眼虫产生定 向的光反应,即发生趋光或避强光运动。营养绿眼虫细胞质中央有一大细胞核,核周围有大量的卵圆形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营养物质,并以一种半透明的类(副) 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类淀粉粒与淀粉粒相似,但遇碘不呈蓝紫色。在无光的条件下,绿眼虫也可通过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环境中的营养成 分。利什曼原虫(Leishmannia)

14、 寄生于人或犬体内的一种微小鞭毛虫,被寄生的宿主发生黑热病,主要传染媒介是一种叫做白蛉子的吸血昆虫。感染原虫的白蛉子消化道内有大量的具有鞭毛可活动的原虫,称鞭毛体。当白蛉子叮咬人时,将鞭毛体注入人体并随血液流到身体各处,主要侵入内脏(肝、脾等)器官的巨噬细胞,随后脱去鞭毛变成不活 动的无鞭毛体(亦称利杜体),以摄取巨噬细胞内的营养物并不断分裂其他鞭毛虫 包括在白蚁体内共生的披发虫,海洋中大量浮游的夜光虫,甲藻虫等。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分布与生活习性生活在清洁、缓流、藻类丰富的淡水中,常在水中 植物茎叶上找到。形态与结构表膜薄,生活时身体不断变形伸出伪足,因此无固定体 形。外

15、质紧贴质膜部分,均匀透明。内质不断流动的具颗粒。内质凝胶质外层胶冻状的 (呈固态)溶胶质内层溶胶状的 (呈液态) 变形虫在伸出伪足时,体中部的溶胶质向伪足方向流动至前端分叉后 又转变为凝胶质,而身体相对后端的凝胶质转变为溶胶质流入身体中 部,使虫体向前发生变形运动。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histolytica)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或称赤痢)。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包括三个时期;大 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该原虫的感染期是四核包囊期。当人误食 具感染性的四核包囊后,包囊破裂,里面的四核细胞变成4个小滋养 体。小滋养体以人肠道内的细菌和有机质碎屑为食,并分裂繁殖出更 多的小滋养体或包囊。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被其他疾病感染),小 滋养体发育为大滋养体。大滋养体活动能力强,可分泌溶组织酶(蛋 白分解酶)而溶解肠壁,吞噬人体的红细胞,可造成肠壁脓肿,大便 脓血等症状。大滋养体随破坏的组织进入肠道还可转变为小滋养体, 后者又可形成包囊,原虫在囊内发育为二核或四核的包囊,包囊随寄 主粪便排出体外进行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