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551556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2推荐文档(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刑法学备考,重点 ing.论述题 :一、论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20 分)答: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量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因而, 罪行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现在一般认为,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或者说是民主与自由。罪行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分为“形式的侧面”与“实质的侧面”。形式的侧面,法律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不定(期)刑,是罪行法定原则的传统内容,被称为“形式的侧面”。法律主义是指规定

2、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 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其具体要求是: 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故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由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 习惯法和判例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禁止事后法也即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源于法律的本质、也是保障国民自由的要求、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实质的侧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原则,二是刑罚法规的内容的适正的原则。 后者又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

3、。 明确性表示这样一种基本要求: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能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 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范的适用的对象。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就是指刑罚法规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从而限制立法权。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适当改变观念、司法体制的合理性、合理解释刑法、正确定罪量刑。二、论犯罪的停止形态。答:犯罪的停止形态主要是指犯罪的既遂及犯罪的特殊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特殊形态,刑法第2

4、2 条第 1 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的四个特征为: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实施犯罪预备, 构成预备犯, 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原则是“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未遂,刑法第 23条第 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的特征,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遂构成未遂犯,刑法第23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

5、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中止,刑法第 24条第 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预备阶段或者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实行行为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止的时间性、自动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是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犯罪中止构成中止犯,刑法第24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是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其结果都未造成期待中的犯1罪结果发生, 但其原因不一样,

6、犯罪未遂是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而犯罪中止是犯罪人意志以内的原因。第一编刑法基础论一、刑法解释: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说明。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两大类: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包括: 1、扩大解释: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2、缩小解释: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广,于是限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3、当然解释: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

7、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4、反对解释: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5、补正解释: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6、体系解释: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7、历史解释:根据制定刑法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刑法发展的源流,阐明刑法条文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8、比较解释:将刑法的相关规定或外国立法与判例作为参考资料,借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9、目的解释:指根据刑法规范的目的,阐明刑法条文的真实含义。任何解释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

8、解释, 当不同的解释方法得出多种结论或不能得出妥当结论时, 就以目的解释来最终决定。二、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意味着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行相适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罪重的量刑要重, 罪轻的量刑要轻, 各个法律条文之间对犯罪量刑要统一平衡,不能罪重的量刑比罪轻的轻,也不能罪轻的量刑比罪重的重。三、刑法的适用范围1、刑法的空间适用范围即刑法的空间效力,所解决的是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的问题。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涉及对国内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

9、)与国外犯(发生在本国领域外的犯罪)的效力, 属地管辖原则与属人管辖原则是两个基本原则,其他原则都是对这两个原则的补充与发展。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属地管辖原则,即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不问其国籍,都有进行规制以维护本国法秩序的权力。刑法第6 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2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 1)属人管辖原则,是指积极的属人管辖原则,即本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也适用本国刑法。

10、刑法第7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 (2)保护管辖原则,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在国外的犯罪行为,只要侵犯了本国利益或本国公民的法益,就适用本国刑法。刑法第8 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可以适用本法, 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3)普遍管辖原则 (世界主义)。以保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为标准,认为

11、凡是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犯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国籍与犯罪地的属性,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罪犯在其领域之内时便行使刑事管辖权。刑法第9 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第二编犯罪论第五章犯罪构成犯罪构成实际上是指犯罪成立条件。采取两要件说,即认为犯罪构成由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与主观(责任)构成要件组成;客观构成要件是表明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要件,因而可以称为违法构成要件,其中讨论违法性阻却事由;主观构成要件是表明行为具有非难可能性的要件, 因而可以称为责任构成要件,讨论有责性阻却事由。所以,

12、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 反映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非难可能性,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的有机整体。第六章客观(违法)构成要件第一节 客观构成要件与违法性概述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客观要素。结果无价值:对于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危险)所作的否定评价。第二节 客观构成要件符合性行为主体: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涉及特殊身份的问题,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 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主体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 如国家工作人员等等。特殊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主体

13、开始实施犯罪行为时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已形成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单位涉及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 一般是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或多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的, 且刑法有明文规定的犯罪。我国刑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采取“两罚制”为主,“代罚制”特殊。行为:指基于人的意识实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有体性、有意性、有害性是其三个特征。 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不作为, 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不作为犯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 1)真正不作为犯或者纯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例如刑法第311 条。( 2)不真正不作为犯或者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将不作为表述为构成要件要素的情况,即通常预想由作为予以实现的构成要件, 而由不作为来实现的犯罪,或者说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3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行为对象:也叫犯罪对象(行为客体),一般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