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54984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提示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 道德与职业道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一、道德(一)道德的含义在西方,“道德”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orales,指风俗和习惯,后引申,含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在中国,“道”原指道路,后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是人们对“道”的认识和把握。把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春

2、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庄子、荀子等书中。如荀子曾经指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就具备了最高的道德。(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联系(1)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是管理国家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手段。对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2)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现象。2道德能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1)在调节范围上,道德适用范围广,而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2)在调节主体上,法律代表着国家意志,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风俗和人们的良心来指导和约

3、束人们的行为,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3)在调节方式上,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滞后性特点,而道德具有明显的自觉性、事前性特点。(三)道德评价所谓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善恶判断,表明自己态度和价值倾向的活动。通过评价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使人们确立起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评价具有扩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中国有句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中,也增加了职业道德素质测评的内容。二、职业道德(一)职业职业,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所从事的

4、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具有某种专门业务活动的、相对稳定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列出职业8大类、66中类、413小类和1838细类。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职业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方式;第二,通过职业劳动使自己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水平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第三,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首先,职业道德存在共性要求;其次,职业道德也存在个

5、性差异。(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1)职业理想(2)职业态度(3)职业义务(4)职业纪律(5)职业良心(6)职业荣誉(7)职业作风(四)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行业性 2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4一定的强制性 5相对稳定性 6利益相关性第二节 职业道德的社会功用一、职业道德的具体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规范功能(三)整合功能(四)激励功能二、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一)有利于调整职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三)有利于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节 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一、我国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一)我国职业

6、道德历史发展(二)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1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 孟子提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朱熹解释“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庄子庖丁解牛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 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4以礼待人的和谐精神 荀子“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5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孔子“民无信不立” 东汉公沙穆请人卖病猪肉 欺人 退款6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 孔子“见利思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以义取利” 唐国外史记载:“宋清在长安卖

7、药,贫士请药,常多折卷,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当时,有“人有义声,卖药宋清”的歌谣。二、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一)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二)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精华1社会责任至上 2敬业 3诚信 4创新(三)当代发达国家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加强道德立法工作 2注重信用档案体系的建立 3严格的岗前和岗位培训第四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性质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确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

8、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胡锦涛2006年3月4日下午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1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2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3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 复习题 1什么是道德?(P3-4) 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P4-5) 3什么是职业道德?(P7-8)如何理解职

9、业道德的特征?(P9-10) 4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P13-14)和具体功能?(P11-13)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P22)及特点?(P22-23) 第二章 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社会主义祖国内在的精神灵魂。(一)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职业道德建

10、设1引领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方向 2确立职业道德建设的共同理想3保持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特点 4体现了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指导(二)职业道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先进职业文化,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是贯彻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二、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党中央提出了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包括“五个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三、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构成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

11、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等关系。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是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适用的范围不同。其次,它们反映的利益不同。最后,它们存在着相通性。 下面几个方面,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又是社会公德的要求:(1)文明礼貌(2)勤俭节约(3)爱国为民(4)崇尚科学第二节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一、集体主义的内涵所谓集体主义,是指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

12、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一)坚持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二)坚持维护集体利益的原则(三)集体利益要通过对个人利益的满足来实现二、集体主义的要求 (一)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小集体”与“大集体”的关系 (三)反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 1极端个人主义 2享乐主义 3拜金主义第三节 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忠诚、审慎、勤勉一、三个准则的描述忠诚是指从业人员忠于服务对象并对自己的委托人认真担负职责、以寻求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的强烈态度和意向。审慎是指选择最佳的手段以实现职责最优的结果,并努力规避风险。勤勉就是要求从业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非常投入,

13、集中精力做好事情,不能分心,不能偷懒,不能三心二意。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面对应用环境和条件的具体分析对于忠诚、审慎和勤勉这几个准则的实践,都存在对于应用环境的理解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与一些相关的义务或责任发生冲突时,可能对于理解执行这些准则就更复杂。三、其他素养复习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25-27) 2如何理解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区别和联系?(P29-31)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23-35)第三章 职业化与职业道德第一节 职业化的特点与职业精神一、职业化的特点职业化也称为“专业化”,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职业化包含

14、着3个层次的内容:核心层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等是职业化素养中最根本的内容。中间层是“职业化技能”,掌握熟悉的职业技能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的认证或者被认可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二是资格认证;三是社会认证。外在层是“职业化行为规范”,包括职业思想、职业语言、职业动作三方面的内容。二、职业化与新型劳动观职业化是新型劳动观的核心内容。劳动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成就自己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哲学家罗素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三、现代职业观与职业精神 树立

15、正确的职业观念,就是要求在职场和工作中,从业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艺来完成自身所承担的职责。 职业精神一方面是指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崇尚敬业、责任、团队、创新和学习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或者说体中国传统修身要义中的“慎独”,即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以达到职责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二节 职业化的内涵与职业道德素养一、新型的德才兼备 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才能的重视,是职业化的核心。二、职业道德准则 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9条从业人员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即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等。这些可以作为我们把握职业道德的一般化规范。三、自主与协作 职业化要求协作和团队精神,需要克服团队中的小团体主义四、职业化与人力资源伦理 职业化对人力资源伦理的提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节 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