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54725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文本的多维解读《孔雀东南飞》案例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案例背景: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常选范文,作为“乐府三绝”之一(另外“二绝”为北朝乐府木兰辞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它是汉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它整齐划一的五言句式也为中国古代五言体诗的创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教学上,对它的开掘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常析上,而要从各个角度(尤其是艺术形式的角度)对这篇千古名作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地阐释。本案例就这个问题提供几种角度供大家探讨。二、案例陈述:(一)纯熟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作者无从查考,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为文人加工。此诗融合了诗歌创作的多种技巧,从使用技巧的角

2、度看,它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诗经中有“六义”的概念,“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划分的,而赋比兴则是创作手法的分类。赋就是铺陈,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以达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比就是比喻,有使形象生动的作画用。兴就是“起”,借他物引起所咏之物,一般写在开头。在孔雀东南飞中这三种技巧不仅灵活地被运用,而且还有所发展。1、赋的运用。在刘兰芝被休归家一段中,刘母的语言中就包含着铺陈的技巧。刘母罗列她对女儿的培养:“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遗汝嫁,谓言无誓违。”这种按时间排列的语句不仅不繁琐,反而强调出一位母亲的种种努力就是要让自己

3、的女儿得到白头偕老的幸福,而现在的目的与结局的反差使她感到羞愤难当,作为母亲在女儿被休的事件中更是“无颜仪”。类似的铺陈,刘兰芝在自请遣归的段落中也用过,她是为了强调什么呢?她强调了她为了做一位好妻子在出嫁之前就已经竭尽努力。另外还有两处塑造刘兰芝形象的铺陈,刘兰芝临行前列举各种嫁妆,把它们全部留给丈夫作为留念,可见对丈夫的款款深情。(“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主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我们可以在其他故事中找到对比性的人物。在扬振中老师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助读中有一篇卫人嫁女的

4、故事,卫人嫁女时要求女在夫家积聚私房钱,女后因积聚私房钱而被休,却竟然把嫁妆和私房钱全部拿回娘家以备父亲致富之用。两相比较,卫女和刘兰芝的感情世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刘兰芝的性格不仅温柔善良的,还有外柔内刚的一面。“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是对刘兰芝辞别时梳妆的描写,表现了她堂堂正正、无愧于心的心理特征,这也是刘兰芝对婆婆的无志折反抗。最后,太守家的迎娶也用铺陈。丰厚的聘礼、隆重的仪式从侧面烘托出刘兰芝的美丽、贤良远近闻名。2、比的运用“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5、磐石无转移。”这是全诗唯一一次“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诗的末尾出屯“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了含意之象即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白居易的长恨歌

6、(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一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3、兴的运用。“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备课说明:

7、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高一时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使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二)诗歌语言的含蓄美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备课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

8、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请找出诗歌对刘兰芝、刘母的各方面的描写:(板书)刘兰芝归家刘兰芝:动作进退刘母:神态无颜仪大附掌心理惭/语言一句话九句话(赋)讲解: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也可针对刘母想象。)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有的同学想象

9、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本节课另外的一个兴奋点是教师备有越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归家的录像资料,学生能及时找到与已想象重叠的情节,过了一回编导瘾。(三)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

10、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原段落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全段可修改如下:“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十七为妇,心中苦悲。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鸡鸣机织,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迟,君妇难为!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五

11、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四言:“见难别难,东风花残。春蚕比尽,蜡炬泪干。”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板书:四言凝炼整齐五言灵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改诗,蕴

12、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孔雀东南飞还可以从丰富的民俗内涵、完整紧凑的结构方式、浪漫结尾的深远影响等角度深入开掘。这里不再冗述。三、案例反思: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对不同的篇目宜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这不仅是因为课程内容各不相同,更是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需要,这其中的分寸要靠教师长期的积累和随机的灵感把握。本案例对文章多角度的探讨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写诗要借助于形象思维,那么读诗、品诗也需要想象思维。在对本文进行了这种多角度拓展鉴赏阅读时,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呈现出了多姿多彩。从这个案例当中可以看出这个探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种探索方向将成为今后教学的又一个选择的方向。因为万紫千红总是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