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541976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可行性分析一、 推动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促进博物馆治理能力提升。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建博物馆,经批准可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置改革试点,赋予博物馆更大办馆自主权。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实施博物馆+战略。二、 文物的特性(一)文物的物质性文物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无论是不可移动文物,还是可移动文物,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制作的。例如用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作的古器物:青钢器、金器、银器、铁器、石器、骨

2、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在古建筑中,大多古建筑物使用多种建筑材料;某一种古建筑物,又会用不同建筑材料建造而成,如古塔就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等。这是文物的物质性,离开了物质材料,文物也就不复存在。而物质性又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也就是说,文物都是有形的。文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二)文物的时代性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当时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内容和信息。一般所说的文物的时代特点,基本上是时代性和时代内容在历史遗迹和遗物上的统一。它从不同側面,反映了当时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这种时代特点是文物最重要的特点。

3、(三)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文物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物不能再生产、制作、建设。它在产生它的时代的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后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出于某种需要,制作的文物复制品,即使形状、大小相同,所用材料和色调、纹饰基本相同,技艺精湛,也只是复制品,只能反映制作复制品时代的社会条件、技术水平及工艺,与文物所包含的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仍有区别。(四)文物的不可替代性文物的不可替代性是文物时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逻辑发展的结果。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定时代(或年代)的产物,每一件文物或每一处文物,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五)文物价值的客观性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4、包含着经济、科技、文艺等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它的价值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昌和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它具有双重的特征,即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在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过程中,不能企求一次完成,或以目前对某一文物价值的认识水平作为标准,作出该文物不予保护的决定,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六)文物作用的永续性文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物质文化遗存,它是历史的见证,可证实文献,可以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止错讹,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补文献记载的缺佚。文物是研究历史及专门史的重要实物史料,对史学的研究,特别是对重建上古史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三、 传统文物

5、修复技术和现代科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的成功案例实质上便是传统制造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在出土的文物中,纸质文物属于其中较为脆弱的文物种类,由于其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因此对其的保护工作需要格外重视。纸质文物在保护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纸张变质,而产生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纸质文物自身的酸碱性失衡,其内酸性的增多导致纸张纤维素水解速度的加快,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现阶段对纸质文物使用最为广泛的去酸方法为:干去酸和湿去酸。湿去酸的方法是指将纸张在碱性溶液中进行浸泡,使其内部酸碱中和,提高纸张的pH值,以此达到降低纸张酸性的目的。但这种方法会

6、造成水溶性字迹材料的损伤,且容易造成纸张质量的下降,因此不建议使用湿去酸的方式进行纸质文物的去酸处理。干去酸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湿去酸法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方式为使用氨水以及吗啡啉对纸张进行熏蒸,此方法对纸张本身和字迹不会产生影响。并且也可以对纸张使用浸渍和喷洒结合的方法,即将纸张在有机溶液内进行数分钟浸泡,之后取出将其晾干。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通常由以下九个方面进行:第一,清洗去锈;第二,加固处理;第三,稳定处理;第四,整形复原;第五,连接完型;第六,补配缺块;第七,做色做旧;第八,缓蚀处理;第九,表面封护。以青铜文物去锈操作为例,传统青铜文物去锈方法为工作人员使用砂纸打磨或刀具去除等手工去

7、锈。而使用现代技术进行青铜文物的去锈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激光去除仪、超声波振动仪以及等离子体除锈机等设备进行青铜文物的去锈工作。在这一保护文物方面上,传统手工工艺的实用价值不断被降低,但是在文物整形复原中,传统复原方法中使用外力将器物恢复原状的模压法、锤击法以及顶撑法等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将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进行有机结合,在二者共同配合下,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完善。四、 文物保护的价值通过文物中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对其周边环境的整理,包括相关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引导,以实现对文物社会价值的引导、提升与展示,使文物周围形成文化空间,借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文物周围

8、的文化活动,从而使文物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激发。价值是人们衡量事物的一个标准,文物建筑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及这种信息受众群体的多少,决定了文物建筑价值的高低。一般传统认为,文物建筑的绝对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价值主体的客观意志的变化而转移。另外,文物建筑的的价值还包括它的相对价值-一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需求,这两种价值也呈现出日益凸显的特征。尤其是文物的社会价值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实现,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一)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我国的文物建筑大都是木结构,耐火性能非常差,再加上自然老化和认为破坏留存下来的

9、非常少。文物建筑大都有千百年的历史,伴随风雨洗礼的是多次的修复甚至重建,所以当前大量文物建筑的本真性和完整性也需要专门的考察论证。因此,文物修复要根据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维修的部分中材料本身虽暂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是制作工艺及建筑构件形式都与文物建筑相符,它对文物建筑的流传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保留了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是对文物社会价值的保护和恢复,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二)对文物依托环境的整理文物建筑的保护并不单单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还包括对文物周围环境的整理它与文物建筑本身共同组成了历史文化遗迹与场所,并与人们活动关联,是整体的记忆场所。在文物保护建筑的

10、社会价值中,文物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包括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和大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物依托环境的整理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文化体验需求,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对人们的精神熏陶,提升其社会价值。五、 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主线,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全面加强广东文物价值研究阐释,全面提升广东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服

11、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重要贡献。六、 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主要目标到2025年,文物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文物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结构更加优化,初步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岭南考古学文化谱系更加完善,水下考古走在全国前列。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运用水平全面提升,更好赓续红色血脉。博物馆体系布局更加优化,服务效能和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文物有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文物和旅游实现深层次融合。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扩大广东文化

12、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愈加彰显,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到2035年,建成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相匹配的文物强省,考古成果实证岭南地区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文物事业走在全国前列。七、 广东省文物保护亮点(一)革命文物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广东共有14处革命文物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入选的革命文物类型涵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目前,广东革命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国前五,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有力彰显了广东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

13、地位以及对新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所做突出贡献。(二)南粤古驿道沿线文物多处入选作为近两年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重要成果的乳源西京古道、青塘遗址、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中国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红色交通线旧址等多处文物入选,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助力广东入选国保单位成效显著。南粤古驿道是跨越时空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南粤大地上各个历史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南粤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地域性,相互交流、融合发展的多元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三)古文化遗址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六曾荣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青塘遗址、磨刀山遗址以及东莞村头遗址

14、、狮雄山遗址、石望铸钱遗址、乳源西京古道、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等7处古文化遗址悉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是广东文物考古工作不懈努力的成果,同时也见证古代广东人民的精彩生活。八、 文物保护规划的发展历程(一)文物保护规划的初始阶段(19901996年)我国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我国基本没有独立的、专业的文物保护规划。初期的文物保护规划没有独立的规划体例和规范,缺乏规划理论与先进文物保护理念的支撑。有的只能算是文物修缮工程计划,也有的是脱胎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专项环境整治设计,还有的是服务于旅游和展示要求而编制的展示方案,其规划内容、深度和规划文件的表达方

15、式、成果形式各不相同,且极不规范统一。规划编制者有考古工作者、文物管理部门、建筑师等,由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关注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二)文物保护规划的探索阶段(19962004年)1996年,国家文物局提出大遗址保护问题,199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COMOSCHINA与美国盖蒂保护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开始编制准则,其中第一次系统陈述了文物保护规划在文物保护总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基本的工作方法和规划策略。2001年我国关于文物保护规划、特别是大遗址保护的任务进一步突出,在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全国重点文物保

16、护单位和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的保护规划列入了重点加强的基础工作。在国家文物保护事业重点发展项目的工作要求下,我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人员在国家文物局、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规划专家、遗产保护专家等多学科专家的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展开了一系列以大遗址为重点的规划编制,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技能、文本体例、规划方法上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索,为以后文物保护规划规范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三)文物保护规划的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国内科研院所不但自己实践和摸索,同时美国盖蒂保护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先后与国内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在我国文物保护规划的国际合作方面也做了初步尝试。在自身实践和国际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文物保护规划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成熟阶段。2003年开始,国家文物局针对文物保护规划的规范与体系建设也获得明显进展,有效推动了全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2004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实施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