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54194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 荷塘月色 主备人:陈红伟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教 学 目 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材重点、难点1、文章的结构安排、2、写景层次和技巧3、语言特色上教学方法朗读欣赏法美句品读法教学课时3课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

2、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学生自读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1、朗读首先要正确。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3、朗读速度要适中。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5、会适当运用朗读技巧。6、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3、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学生自主探究:1、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家门小路 荷塘荷塘四周 家门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写景的段落:第段:月色下的荷塘第段:荷塘上的月色第段:荷塘四周的景色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二段:没有月

4、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3、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而不得。在朦胧荷香月色笼罩之下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4、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

5、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四、文眼: 就是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是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二课时五、重点探究1、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

6、森)淡淡月光(很好)“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2、我们先来欣赏月下的荷塘,看看第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荷塘的美景的?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3、找出本段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品味它的妙处。品味语句:给大家3分钟时间,找出你认为最好的句 子来加以品味,体会它的妙处。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7、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4、作者在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花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博喻:三个或三个以上比喻连用或套用,用来描绘同一事物或用来说清同一事理,就是博喻。运用博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可以将原来平淡的内容,写得色彩绚丽,仪态纷呈。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5、,欣赏完月下荷塘美景,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欣赏欣赏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来是难写的景色,作者是借哪些景物来写月色?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泄”用得传神。它紧紧扣住前面月光如水的比喻,写出月光由上

8、而下,一泻无余的动态美。并且用“静静”两个字加以修饰,生动地描写出月光如水的情形。 “浮”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把雾的轻柔以及水气由下而上的慢慢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动静写静景,非常巧妙。 “洗”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的辉映下,呈现出一种乳白色而鲜艳欲滴的状态,同时又侧面借月下的叶子和花写出月光的柔和。 “笼”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朦胧缥缈的姿态。 “画”树影原本是偶然地印在荷叶上的,一个“画”字就把偶然变成了“人为”的动作,仿佛用无形的手在展现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真和美。 月下的荷塘特点: 宁静、淡雅、朦胧、如梦似幻6、课文第六段作者的写作重点是荷

9、塘的四周,试分析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如何展开的。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 树色烟雾 远山 灯光 蝉声蛙声 写作技巧:1、浓淡相间 2、量词的运用较好荷塘月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宁静、淡雅、朦胧的荷塘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7、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

10、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一句是难点,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却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

11、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

12、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第三课时六、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1、比喻句:具体、形象、生动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用博

13、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2、拟人句:拟人灵秀动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3、通感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小结:通感迷离精妙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14、。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用“歌声”比“清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4、叠词: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小结:叠词节奏鲜明。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5、动词:动词精当生动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哼着”“悄悄披”、“带”。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出门,轻轻带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