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54129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部分,并为世界茶文化的引导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茶文化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既有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有精神文明的延伸。因此,本文只是想对中国的茶文化作一些粗浅探讨,首先论说中华民族的饮茶起源,然后深入分析饮茶习俗最终在华夏民族中普及的原因。认为一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功不可没。文章注重于中国佛教茶文化的形成历程,旨在揭示佛教与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佛教对于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唐杨华

2、膳夫经手录“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梁实秋雅舍怀旧忆故知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无论封闭环境、还是开放社会:嗜茶者,大有人在。茶不醉人人自醉,人们用文言,用白话,为茶作传,为茶礼赞。茶,实在是地地道道的“国粹”。茶虽与咖啡、可可一起,被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但咖啡和可可仅仅是饮料,充其量用作待客之道而已。茶却不同了,它远不仅是一种饮料,或者说,中国人饮茶,决非单纯为了解渴。茶,其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山水赋灵气,南方生嘉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先祖炎帝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又有唐代茶圣陆羽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3、”1可见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如今,茶早已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饮料,也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和人们文化艺术的一种欣赏,并形成了茶礼、茶德、茶宿、茶道、茶宴、茶禅、茶食等一套道德风尚和民俗风情。中国茶学界认为,茶的起源至少有一万多年。中国利用茶叶的历史有四千多年;茶树栽培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茶叶贸易有二千多年。综观世界各国“茶”字的语源,现在世界各国称为“Cha”或“Tea”,就是在中国茶传到外国时,由广州和厦门乃至广东的潮汕语言翻译而来的,这也雄辩的证明了中国是真正的“茶的故乡”。顺便说一句,近两个世纪以来,否认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学者不多,世界上大多数研究者,包括美国、苏

4、联、日本、法国等国学者,都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一那么,确定了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后,中国饮茶的风尚又始于何处呢?笔者认为“茗饮”应该始于蜀。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之师”的支持。那时,巴蜀地区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已有茶叶。如果认为华阳国志的说法不那么可靠的话,那么,汉人的著作中,饮茶记载便是凿凿有据了。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二十种药物,其中的“荈诧”就是茶。司马相如是四川人,曾经与夫人卓文君一起在成都开过小酒店。他的说法,很可能来源于在家乡的亲眼目睹。华阳国志则对汉代四川地区的产茶作了高度的概括:“自西汉至晋代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武阳

5、皆出名茶。”2而说得更为具体而生动的,是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赋。这是一篇游戏文字,说的是王褒到一位寡妇杨惠家作客,杨惠的僮仆便了对他很不礼貌,非但不肯替王褒沽酒,还拖了根大棍子到杨惠亡夫墓前大叫大嚷,话说得很难听。王褒大怒,要杨惠将这个恶僮卖掉,便了说:“我这个人好冲撞,没人要我。”王褒表示自己愿意买,说着,就准备起草契约。便了又说“你要我做的事,必须全写在买券上,不写上去我便了是不干的。”王褒答曰:“好吧”,就洋洋洒洒写将起来,一直写到便了求饶为止。王褒列举的种种杂役,有两桩与茶有关,那就是“烹荼尽具”和“武都买茶。”(“荼”为“茶”的古字)意思是规定便了必须经常烹茶、洗涤茶具,还要到武阳(今

6、四川彭山县)去买茶。这篇赋写于汗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可以看出,至少在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四川民众的日常饮料。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主要是从四川传入的。四川,人称“天府之国”,土地丰饶,四周环山,所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上古时与中原联系很少。华阳国志载巴蜀贡茶给周天子,即便真有此事,也只是偶一为之而已。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命司马错率兵由陕西入蜀,灭了巴、蜀、苴国,并徙秦民一万户到蜀地。以后,秦攻楚国,多次从已占领的巴蜀之地迂回。这样,经过平凡的战争与大量的人口迁徙流动,茶树与饮茶习俗才渐渐传开。因此,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二其实

7、我们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可见茶在一开始是被当作药用的。这则故事出于神农本草经,其书作于秦汉间,那么,我们可以有把握的说,至少在战国时代,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已为人们所了解、服用。秦汉前,基本上是茶的药用时期。神农本草经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说:“苦荼久食,益意思。”等等,当时的记载都弥漫着以茶为药的种种经验之谈。魏晋以后,茶的主要功能已逐渐转移到饮料上,但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它的药用功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一节中引经据典,指出茶具有益神省脑、轻身利尿、解毒疗疮、治小儿惊厥等效用。可见茶在一开始确实是被当作药用的。茶由

8、药用到饮料的转化过程应该说是比较漫长的。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凶暴骄矜,溺于酒色。每次宴请群臣,总是一喝一整天,而且,他还下旨,凡参加宴席者,无论何人,每位必须喝七升,喝不下的,就派人硬灌入口,以此取乐。当时有位大臣叫韦曜,酒量不大,只能喝二升。当他深得孙皓宠信时,备受照应,宴享之时,孙皓“密赐茶荈以当酒”,以茶代酒,让韦曜蒙混过关。可惜好景不长,不久,韦曜失宠,也照样被酒灌,最后还死于非命,真所谓泰极否来。看来吴国上流社会,茶也用做宫廷饮料。半个世纪过去后,东晋南渡之初,著名的文人、北伐志士刘琨,在一封信中写到:“前得安州干姜二斤,桂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烦闷,恒仰真茶,汝可信致之。”

9、显然,身为北方士族的刘琨,还是将茶视为药物,至少,是种辅助性的药品。由此可见南北方习俗的差异。于是,那些南渡的中原冠胄,便受到了久习饮茶的南方文化的挑战。有一次,一位颇负才名的北朝文士任瞻,则出了一次洋相。那也是南渡之初,任瞻过江来到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当地举行了盛大招待会,席间设有茶水。任瞻一口气喝了下去,问人道:“这是茶,还是茗?”茶和茗其实是一回事,南方豪门听了这句外行话,颇觉可笑。任瞻一看情况不妙,连忙改口说:“不,不,我刚才问的是,所饮是热的还是冷的?”于是,引起一场哄堂大笑。这一言谈举止的失态,使任瞻名声大降,被称为“自过江,便失态”。3任瞻的外行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记载,东晋的司

10、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简直把喝茶看作一种灾难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南迁的北方贵族,也渐渐习惯饮茶、喜欢饮茶,于是,整个上流社会饮茶成风。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武帝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贡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时过境迁,茶作为饮料,在永明年间以成为南朝朝野所普遍接受,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可是,北方贵族仍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

11、”。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路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饮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从此,北朝士大夫都将茶称为“酪奴”,对饮茶者加以讥讽嘲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4饮茶风尚就在南北文化的对峙及拉锯式的交流中,渐渐由南及北,由上而下的普及着。它的传播速度应该说是缓慢的,它的作用也总在药用与饮用之间杂糅,它似乎还在等待,等待一个新契机的降临。三由隋及唐,

12、饮茶习俗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尽管与政治上的大一统相比,它显然晚了一个节拍,它的兴旺发达,已在大唐盛世:“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遂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马而归。”5真是如痴如狂,如火如荼。然而,风行一时的嗜好,却不一定能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在中国,曾有过多少次的时髦风尚:什么邯郸的步子,楚宫的细腰;什么小山眉、额黄妆,以及令多多少少人心碎神往的“柔若无骨”的女子缠足都曾经风风火火,可是,究竟能传下几多?茶,却荣幸地被中华民族选中了,

13、长久的保存发展了,不仅是由于它风行过,红极一时过,更重要的是,它被人提炼,凝结成一种“茶文化”,从而作为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而被历代承继。有功于此的,便是被奉为茶圣的陆羽。陆羽自撰陆文学自传记:“上元辛丑子阳秋二十有九”,表明他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除新唐书陆羽传外,唐代因话录、唐才子传、封氏闻见记都记述了他的史迹。为了穷万物之至妙,他遍访茶区的山寨沟壑,考察茶事积累资料。765年撰成茶经,在朋友间广为传抄,经充实,于780年正式刊行,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进入一个新阶段茶道大行的时代。仅仅七千字的茶经是陆羽大半生心血的凝结,是他渊博知识、丰富经验、深入体悟哲理及各种才华的高度浓缩。陆羽茶

14、经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茶书,人类茶文化元典。它的内容完整地涵括了茶史、茶学、茶文化全部。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而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药用、饮用的多种利用中,从茶叶羹饮、混饮、清饮的不同饮用方式中,通过茶经的有效倡导,最终历史地确立了茶叶“饮用”和“清饮”的主导地位。稍晚于陆羽的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写的茶中杂咏序中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陆羽同辈人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中又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15、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6从此,使茶叶成了人们的日常饮料、品尝饮料和精神饮料,一直延续到今天,受惠了一千多年。至今全球饮茶人口达到二十多亿,人均年消费茶叶约0.5公斤。而且还在传承下去,继续普及,不断提高。如果没有陆羽的倡导和茶经的弘扬,恐怕茶叶至今还祗是被视作某种草木芽叶,囿于地域性、季节性的范围在民间被利用而已。也许是童年时代在湖北天门龙盖寺为深谙茶道的智积和尚服侍茶事使陆羽留下了对茶的美好的印象,当他后来看到民间茶饮漫不讲究,胡乱与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一起滚煮百沸而饮用时,是极其惋惜与反感的,比之为无异于“沟渠间弃水耳”。他在茶经中说,天生万物都有极妙的内在品质

16、,看你如何去发掘利用。他认为人们对穿的衣,住的屋,吃的食物,喝的酒,都已很讲究了,独对饮茶却还如此忽视。然而,要喝到一杯好茶,要喝好一杯茶,却也并不容易。陆羽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7为此他在茶经中一一论述了这九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但还不够,一杯好茶除了取决于上述因素外,还决定于茶叶鲜叶品质的基础。鲜叶品质的优劣与茶树栽培管理、品种选育有关,但更取决于茶树生长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为此,陆羽力所能及地对各产茶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茶经八之出就是对各地茶叶品质优次差异的考察结果。对于未能考察的茶区,也从搜集到的茶叶产品来比较。陆羽以为,要推广茶叶“清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