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9、10、11章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540809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9、10、11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等教育学9、10、11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等教育学9、10、11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等教育学9、10、11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等教育学9、10、11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9、10、11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9、10、11章(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 教学媒介(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二)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依据一定 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 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 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

2、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 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二、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地位与作用(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 途径。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完成 多方面任务的特点。三、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一)独立性增强(二)学习的自主性增强1、重视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分配2、重视

3、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三)学习的探索性增强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一)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 间过渡阶段。(二)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由什么决定1、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2、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3、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 系向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一)教学原则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 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二)高校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

4、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 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三)制定高校教学原则的目的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 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四)1、教学原则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具有客观性。2、教学原则表现出一个变化的过程。(五)教学原则是教育规律与教学目的的统一,又是现实和历史的统一。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一)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二)教育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 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征。(三)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 的教学

5、特点。(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其教学过程有专业性、研究性、自主性等特征)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科学性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 学成果;思想性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2、教师应做到:(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

6、注意力、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 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激励学生学

7、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 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 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2、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3、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地学习方 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4、利用选

8、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5、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具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 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 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 断提高教学质量。四、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原则,在体系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 的全面任务、全部成员和全过程。上述五条原则贯穿于统一过程之中,彼此互 相补充,要妥善安排、灵活运用

9、,才能取得最有效果。1、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同一两原则是为全面实现教学过 程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任务而提出的原则,忽视其中任何一条原则就有可能造成 学生的片面发展,影响人才的质量。2、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面向群体与注重个体相结合两原则是为了充分 调动参与教学过程全部成员的积极性而提出来的,这两条原则不仅要求教师有教 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要有学的主动性;不仅要求有特殊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求 有一般学生的积极性。3、掌握一般理论与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则是贯穿于学习认识活动始终的原则, 理论知识要运用于实践,实际知识要上升到理论,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学 生的认识逐渐深化。这五条

10、原则贯穿于统一过程之中,彼此相互补充,只有全面考虑、妥善安排、 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优效果。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一)课程的定义1、狭义的课程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 开设顺序的综合。2、广义的课程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 动。(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限,使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在更广阔 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二)课程分类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分为:(1)学科课程(把重点放在认识客体方面,即放在文化遗产何系统的客观知识传

11、授上)(2)经验课程(注重认识主体方面,即学习者的经验和自发需要)2、从分科型或综合性的观点来看:(1)学科并列课程(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以一门门学科为中心)(2)核心课程(旨在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综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边缘学 科知识)3、从层次构成上看:1)公共基础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3)专业课程4、从选课形式上看:1)必修课程(2)限选课程(3)选修课程5、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1)理论性课程(2)实践性课程7、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利用有关学校组织、校园文化、

12、社会过程和师生相互作用等方面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程体系(结构)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 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比例关系上: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1)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包括政治课、外语课、体育课、军训课等(2)专业课程: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 业应用课程(3)跨学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在其他课程学习基础之上的,以促进 学生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不致于学习专业课程以后株守一 隅,而能横跨几科,融会贯通。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4、大、

13、中、小课程(课时结构)微型课:30 学时以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课程体系的优化(一)最优化的课程体系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 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二)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1、按知识结构设计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突出主 干学科和一定的知识面;2、按能力结构设计课程,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试验研究能力和组 织管理能力等。(三)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1、某一方面知识、技能重要性的调查,可通过向用人单位的广泛调查及模糊统 计,确定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各门课程的权重。2、通过调研获得各科知识的综合相关度

14、。3、知识的重要性与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是确定课程掌握度的两条基本准则,据 此课推算出各门课程的掌握度。4、假设该门课程的学时数(学分数)和掌握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可 以推算出各门课程的学时数(或学分数)。5、在进行上述优化过程中,必须满足课程体系整体性的要求,即调整学时(学 分)必须从整体范围来考虑其连锁反应,使学时(学分)与掌握度匹配。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教学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 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 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一)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专业培

15、养目标: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将要达到的总的要求。基本规格:更具体的描述了本专业毕业生所要达到的要求。2、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这是高校为达到培养 目标而要求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3、主要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正除了课程设置外还列出其他各种教学活动,如教学实习、生产实 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军事训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二)学分制教学计划1、学分制教学计划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地 制定和实施的。2、比起学年制教学计划来,更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 构。3、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每个版块只规定学分,而不限定课程。总学分一般为 160-17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 50学分,基础教学 70 学分,专业教学 50 学分。(1)普通教育:全校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品德与修养”、 “军事与体育”、“语言与技能”和“综合知识”等五个系列。(2)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