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54043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治疫病学术源流探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治疫病的学术源流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年来中医疫病相关研究论文的分类、整理与分析,搜集 中医疫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相关论述,初步整理了目前中医药诊治疫病的学术 源流及其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化情况的研究成果,初步拟定了本研究的主体内容与 研究目标。关键字:中医基础理论,疫病,学术源流,综述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中后期到公元1840年,中国至 少发生过314次疫病1。据张志斌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公元前674年1840 年间,中国古代有史志记载的疫病发生998次;据梁峻清史医药卫生志卫 生防疫篇从18401911年有疫病流行39次。中医药不断抗击疫病,也在这个 过程中一

2、步步成长起来。确定中医疫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研究中医药诊治疫病 的学术源流及其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化情况,对于今天的我们非常重要:无论是面 向过去,了解中医药诊治疫病的历史全貌,以史为鉴;还是面向现实,构建中医 疫病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中医药防治疫病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1、疫病的概念和研究范11疫病概念什么是疫病,这是做中医诊治疫病的学术源流研究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只有弄清疫病的含义与范围,才能在研究中紧扣主题。中医疫病学的观点是:“疫病是由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 广泛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现代中医疫病学认为:“疫病 又称瘟疫是指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一类疾

3、病。”而中国疫病史鉴指出:“在一些先秦的著作中如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等等,均提到“疫”字,但没有明确的定义。从礼记月令: “民殃于疫。”“民必大疫,又随以丧。”等条文来看,疫病的伤亡损害是比较严 重的。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皆”字说明疫之发病具有一 定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是否与传染有关?在当时的著作中找不到更充足的理由 来肯定或否定。只能这样理解,传染病的发病也具有广泛性,所以疫病包括了传 染病在内,但并不局限于传染病。较早提出“疫”之传染性的是隋代诸病 源候论,认为疫疠乃“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 及外人。”如明吴有性温疫论说:“时疫能传染于人。”“

4、病偏于一方,延 门阖户,众人相同。”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 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包括的病种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多种传染病,也可 能包括某些非传染性流行病。因为古代的记载相当笼统,要把它们再作区别是相 当困难的。”与此类似,带您走进V温疫论5认为:“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或流 行特征而且病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上述几种通行定义的争议主要在于:疫病同时兼具传染性和流行性,还是只 具备其中一个特征。笔者支持后者:首先,从继承中医诊治疫病的学术思想这一 角度看,我们应当尽可能依从前人对于“疫病”的理解,尊重他们的智慧,提炼 其学术精华,充分发掘其理论与临床价值,从而让这些经验更好

5、地运用于我们今 天的中医诊治;其次,从还原中医诊治疫病的历史原貌这一角度看,古代相关记 述较为笼统,在研究疫病相关学术理论的历史演化脉络过程中,我们需要搜集更 为广泛的资料,尤其是在探究伤寒、温病之争历史真相等时,如果完全用现代视 角强行区分,将会肢解历史,遗漏许多重要信息。当然,笔者在选择相关历史资 料时,将尽可能注意兼顾传染性与流行性二者。此外,对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病死率较高”等关键词,笔者认为从上述 两个角度出发,可以不在疫病定义中明确表述,但在资料选取时,在尊重原始文 献的前提下,应尽量体现出来。1.2疫病研究范围关于疫病研究范围,笔者较为认同中医疫病史鉴的观点:文、史、医 籍中

6、以“疫”、“疫疠”记载的资料均属考查范畴。已被确认是传染病的其他名 称或具体病名记载的资料,如“痘”一一天花、“吊脚痧”一一霍乱等等均属考 查范围;不确定者,如“伤寒”、“时气”等等,贝V当资料中注明了传染或流行、 伤亡较重等特点时,属于考查范围。具有地方病特征的记载,一般不属疫病考 查范畴。同时笔者参考现代中医疫病学等的观点,考虑在疫病防治史范例研 究部分,细致考察虫媒(疟疾)动物源性(鼠疫)性传播(梅毒)消化道(霍 乱)、呼吸道(白喉)和其他(天花)这6类传染疫病。同时笔者注意到方药中 先生等认为:内经中所论述的 冲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暑病疟,肠澼霍乱,疫疠痉瘈瘲疸等等,如 以今天的认识来加

7、以分析,其中绝大部分疾病都属于急性传染病的范围。”等等, 其观点也极具参考价值。有研究者认为:古代人物的疫病只是指那些口鼻而入的疾病,而梅毒、鼠疫、 疟疾之类的都不属于疫病。而我们按照现代的疫病范畴,同时考察古人对疫病认 识的发展演化,经研究认为:口鼻而入,称为“天受”而历代所谓“传染”,则 主要指接触传染而言,如诸病所说的多种“注”,上述类型的基本均属于疫 病范围。可以参考方药中先生谈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病机学认识一一兼论伤 寒与温病学辨证的理论基础一文。万友生先生认为“伤寒之邪不仅可以外从毛 窍而入卫分以及于肺,同时也可以上从口鼻而直入肺胃,既可见肺气失宣的咳喘 等症,又可见胃气不和的呕逆

8、等症。我们不应偏执伤寒邪从毛窍而入和温病邪从 口鼻而入之说,而主观派定其入侵途径”。2、中医诊治疫病的源流研究在目前的研究中,从疫病学史的角度,张志斌8系统考察了中国疫病流行的 相关情况,编制了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她在疫病流行与中医温疫理论创 新的相关性研究和中医瘟疫理论的辨病与辨证方面的思考颇有见地。中研院中 国疫病史鉴的中国古代防疫资鉴部分对历代疫病防治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梳理和 分析。刘景源9对先秦至清代有关疫病学与温病学的主要文献及专著进行了评 述,介绍了中医疫病学的历史沿革。除此之外,李文波中国传染病史料、邓 铁涛中国防疫史、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顾植山疫病钩沉都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

9、值。从温病学发生发展的角度,刘景源10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 展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温病学文献的版本源流进行探讨,对研究明清 时期疫病学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聂广11通过对宋代伤寒补亡的研究, 探讨了伤寒学与温病学的源流关系,而张志斌12研究了两宋时期的温病理论创 新,两人都考察了庞安常、韩祗和和郭雍对温病学概念、因机和辨治所做出的创 新。温病大成前四部书目提要及第六部的“温病理论发展源流研究” 13部 分有较为明晰的温病理论源流。此外还有宋乃光中医疫病学、袁长津现代中医疫病学、刘平带您 走进 温疫论从疫病学学科建构角度简述了疫病学史。上述著作从不同视角考察了中国古代疫病

10、流行和中医药防疫的历史,对于我 们今天开展中医诊治疫病的学术源流研究和理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能使我们较好地把握中医诊治疫病历史的主要脉络,提示其中的重点人物、著作 与学术观点。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以下论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1先秦两汉时期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三部著作。王永庆14、陈倩亮等先后论述了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并对内经中涉及的疫病病名、证候特点、诊断方法、病因病机、防治方法、预后 转归等进行了阐释。吴华芹等16研究认为伤寒论不仅论述了伤寒病证,而且 在相当程度上论述了瘟疫证治,其对瘟疫的认识及治疗预防调护思想对后世疫病 学的发展提供了思

11、路,奠定了基础;张正昭17探讨了伤寒、温病与疫病的关系; 任应秋I、黄煌19则将后世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做了系统考察。此外, 刘金华2(分析了周家台秦简医方,发现其中已有了颇多疫病内容。2.2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肘后备急方、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 要和敦煌卷子都受到了较多关注,尤以千金方为最。程磐基21 系统考察 了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蔡定芳22则重点关注了王叔和、巢元方、 孙思邈和王焘四人的工作。朱广仁等23、李延平24先后论述了孙思邈在传染病 方面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刘祖贻等25则探讨了孙思邈的温病观。张登本等26 研究了外台对仲景学术的继承和发展,着重考察了伤寒、温病

12、分论的问题。 2.3宋金元时期宋代的局方、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朱肱类证活人书及郭雍的伤 寒补亡论是受到关注较多的医著。王雅丽27系统考察了宋金时期寒温之争及 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董正华28研究了庞安时伤寒杂病论对温热病的 认识;王大鹏291较早地系统研究了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朱氏研究伤寒,除 狭义伤寒之外,实包括了多种温热病;王兴臣30研究认为郭雍之学术源于内 经、难经及庞安时、朱肱,采撷诸家之论,创立新说,突出类证鉴别以补仲 景缺略,充实发展了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易法银31 系统考察了金元四大家对温热病学说的贡献;曹洪欣等32认为金 元时期是中医温病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了金元时期温

13、病学病名、病因 病机、治法方药的基本情况。田思胜331较早研究了刘完素伤寒学术渊源和学术 思想,认为“疫病的流行是完素变革伤寒的根本原因”李凤莲34 认为张从正的 攻邪学说为明、清温热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李华安35参考历史资料和 李东垣自述,认为李东垣所论的并非内伤、外感,而统统是外感,大概包括感冒、 流感、传染性肝炎或钩端螺旋体等,皆属疫病范围。2.4明代明代,伴随着温病学说之形成,伤寒论研究的对象、范畴、方法等为之 一变,由广义伤寒病之研究,转而为针对伤寒论原文之研究,使得后世伤 寒论研究深化、兴盛。明及明以前的伤寒论研究,是温病学说形成之基础; 寒温分化,标志着外感热病认识上的飞跃

14、。这一时期的王履、汪机、李时珍、万 全、武之望、缪希雍和张介宾等医家受到了较多关注,而以吴有性为极。研究者 认为元末明初的王履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如柴中元 361、丁光迪37等。对吴有性的研究主要从其对温病学建构的贡献、戾气学说、 膜原学说、温疫诊断、辨证、治疗(汗下二法为主)、方剂、药物、调摄和学术 影响方方面着力,如李洪涛381对吴有性的温病传染观进行探析,程宜福39、彭 锦40等对戾气学说的解读,张再良等41从温疫与伤寒、杂气与六淫、攻下与承 气等方面对吴有性学术观点和历史贡献的探讨,雍履平42等对吴有性下法治疫 的剖析,朱立鸣43则发现吴有性认可补正为疫病治疗的必

15、要手段,姚伟中对温 疫论方剂药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张之文45分析了温疫论对温疫学说、卫 气营血学说、湿热学说、伏邪学说等的影响。上述研究论文,全面勾画了吴有性 的学术源流与学术思想。2.5清代至民国清代至民国时期,喻昌、戴天章、叶桂、薛雪、杨璿、刘奎、余霖、吴瑭、 王清任、王士雄、吴尚先、雷丰、柳宝诒和张锡纯等医家的治疫学术思想较受现 代研究者的重视,如刘雪堂46对喻昌伏邪论等的探讨,李霞旳对刘松峰治疫思 想及避瘟除疫方药的分析。但其中最受重视的、研究最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毫无疑 问是叶桂和吴瑭这两位医家。朱相如48、王道瑞49等追溯了叶天士学术思想之 渊源、阐释了其卫气营血辨证和诊治温热病的特点,陆文彬等50较早探析了叶 天士温病“存津液”之经验,彭学敏51等对叶天士诊治疫病尤其是舌诊相关创 见进行了总结。俞景茂QI、张发荣53、许家松54等对吴鞠通的学术渊源(内经、 伤寒论、叶天士)、学术思想(寒温之辨、三焦辨证)、治则治法(清热保津、 救治昏厥)、承创方药(银翘散、加减正气散等)等进行了全方位论述,傅景华 55、王剑发56等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