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538730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传承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传承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传承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传承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传承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传承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传承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师承年度总结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 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 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 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 精心 指导, 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 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 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 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 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 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 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 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 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 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 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 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3、。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 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 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 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 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 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 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 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

4、掌握 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 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 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 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 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 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 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 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陈老主张1.病证 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

5、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治疗。只有病证并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才显著。如 临床常见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可 表现为右肋部胀满或痛,都可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但由于二者各有其 病理特点,治疗时还应同中有异.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郁金、茵 陈、焦栀子等利胆之品; 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制 酸。 2。无症从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疾病早期或后期无任 何临床症状可辨,而理化检查异常。对这类病人,采用因病施治之法。 3。无病从证。无病是指目前暂时未能诊断出来的病,如一些不明原 因的口干等各种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中医辩证却已明确显示胃

6、阴 虚、肝肾阴虚证。此时应无病从证,采用益胃汤或一贯煎、六味地黄 丸之类的方剂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4.中西结合。中医、西医 虽然理论体系不同,各有长处、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攻击其短,而应 该取长补短。一个好的中医,应在学习中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 为中医学服务,提高临床疗效。如肺结核,慢性胃炎等。四、总结老师经验,学以致用。 陈老师行医几十年,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各种 内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在跟师学习的这 短短的一段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并 常常把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临床技巧,耐心的给我 们讲解,把临床实践上

7、升为理论,用于教导我们,使我们从实践理 论实践的模式中提升自己。我深深体会到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 师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师应诊,面对临床病例,从写病例、四诊入 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 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医案可以反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 床经验,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老师医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及用 药疗效显著的病案,分析老师的用药特点,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自己 临床的辨证施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总结出陈老师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 断,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证”等方法, 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例如:老师在胃痞病治疗中,结合现

8、代医 学胃镜的检查手段,对应用药,此乃老师用药特色,临床疗效确切。 如患者胃镜检查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常加用黄连,黄芩,黄柏, 大黄,栀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高良姜,砂仁等,因其都有不同程 度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理作用,并辩证使用,而不脱离中医辩证, 把所有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罗列一起,这样就偏离了中医辨病与辩 证的理论宗旨.再如乙肝的治疗,陈老会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明确大、 小三阳,肝功有无异常,再结合临床辩证论治。陈老师将乙型肝炎的 病因概括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有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其中最主要 的是湿热疫毒。“湿”反映乙型肝炎具有重浊粘滞的性质,整个病变 过程缠绵难愈。“疫毒”则反映

9、其具有传染性的特征。内因则与正气 亏虚、内伤不足有关。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正气 不足首先变现为肝肾亏虚。当湿热疫毒侵袭人体,如若正气实,邪气 微则可驱邪外出,临床可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轻微.若正虚邪恋,则病情 迁延不愈;若邪实正衰,正不胜邪,则病情危重.因此,临床上必须将 扶助正气放在重要的位置.临床上陈老将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四型来辨 证论治:1、肝胆湿热型 症见: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腹胀,厌油纳 差,口干而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部分患者有目黄、身 黄、发热,舌质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醒脾,活血凉血。方用茵陈蒿汤加减。2、肝郁气滞型 症见:胁肋

10、胀痛,胸闷腹胀,体倦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 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方用四逆散加减。3、肝郁脾虚型 症 见:身倦乏力、胁肋胀痛,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沉弦。治宜疏肝活血,健脾益气。方用逍遥散加减。4、肝肾阴虚型 症见:体倦乏力,右胁不适,或有隐痛,头晕耳鸣, 腰背酸痛,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滋肾 柔肝,养阴活血,方用一贯煎加减。乙肝的治疗到现在仍是医学界的 难题,西医无特效药。而中医治疗有可喜的进步,也有更好的发展空 间。陈老师在治疗乙肝时,常常辨证选用具有降低转氨酶的药物,如 邪热或湿热炽盛的急、慢性肝炎伴转氨酶升高者常常选用

11、垂盆草;湿 偏盛者常常选用虎杖;热偏盛者可选用龙胆草;而肝肾阴虚、气血不 足、脾肾阳虚者往往加用五味子.而护肝降转氨酶的药物,常选用柴 胡,茵陈,女贞子,五味子等有疏肝柔肝作用的药物。陈老师之所以 这样用药是基于对药物性味、功效、特性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体 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地 方。在跟师陈老学习过程中,让我亲身体会了陈老运用经方、验方治 疗一个个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取得满意的疗效,而这些学习 心得单从教课书中是根本不能体会得到的。我相信只要学好中医基础 理论,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中医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够治大病。 从而更坚定了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工作的信心,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 感。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带领科室成员,积极运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 知识,为每一位住院病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使我科住院患者的中 药饮片使用率达到 100,不但突出了中医药特色,而且收到很好疗 效,受到患者好评。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 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 ;学好中医必须要在 “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 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为岐黄医术 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继承人:李*中医医院2015 年 12 月 9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