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52786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部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试行)一、总 则(一)为指导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特制定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以下简称施工图)审查要点。(二)本要点供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技术性审查时参考使用。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图,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参照本要点进行审查。(三)建设单位报请施工图技术性审查的资料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作为设计依据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及附件。2、审查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文件(详勘)。3、全套施工图(含计算书并注明计算软件的名称及版本);4、审查需要提供的其它资料。(四)施工图技术性审查应包括以下主要

2、内容:1、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2、地基基础和结构设计等是否安全。3、是否符合公众利益。4、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5、是否符合作为设计依据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要求。(五)本要点所涉及标准内容以现行规范规程内容为准。(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本要点作出必要的补充规定。三、结构专业审查要点序号项目审 查 内 容3.1强制性条文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具体条款略)3.2设计依据工程建设标准使用的设计规范、规程,是否适用于本工程,是否为有效版本。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建筑抗震设计

3、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的规定。建筑抗震设计参数是否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是否正确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震分组,是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采用;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是否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参数采用;对于在规范上未明确的地区,地震动参数的取值应由勘察单位依据GB50011-2001第1.0.4、1.0.5条提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否正确

4、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是否正确釆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釆取了相应措施。需考虑地下水位对地下建筑影响的工程,设计及计算所采用的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是否符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水位。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3条规定,岩土工程勘察时应提供设计所需的地下水位。3.3结构计算书软件的适用性所使用的软件是否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是否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计算书的完整性结构设计计算书应包括输入的结构总体计算总信息、周期、振型、地震作

5、用、位移、结构平面简图、荷载平面简图、配筋平面简图;地基计算;基础计算;人防计算;挡土墙计算;水池计算;楼梯计算等。计算分析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是否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所采用软件的计算假定和力学模型,是否符合工程实际。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是否采用了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的软件进行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结构构件及节点结构构件是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3.2.2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3.2.3条及其它

6、规范、规程有关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规定。结构连接节点及变截面悬臂构件各截面承载力是否满足规范、规程的要求。3.4结构设计总说明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做法、标准图选用是否正确,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待。审查内容一般包括: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持力层土层类型及承载力特征值,地下水类型及

7、标高、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地基液化,湿陷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冻结深度等描述是否正确,相应的处理措施是否落实。设计荷载,包括规范未做出具体规定的荷载均应注明使用荷载的标准值。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材料选用、强度等级、材料性能(包括钢材强屈比等性能指标)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等。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结构的统一做法和构造要求及标准图选用。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防火、防腐蚀及施工安装要求等。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设置、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等。3.5地基和基础基础选型与地基处理基础选型、埋深和布置是否合理,

8、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或局部未达到勘察报告建议的持力层时结构处理措施是否得当。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案和技术要求是否合理,施工、检测及验收要求是否明确。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置、试桩要求、成桩方法、终止沉桩条件、桩的检测及桩基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是否明确。是否要进行沉降观测,如要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正确。深基础施工中是否提出了基础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和工程降水时有无消除对毗邻建筑物的影响及确保边坡稳定的措施。对有液化土层的地基,是否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液化土中的桩的配筋范围是否符合GB50011-2001第4.4.5条的要求

9、。地基和基础设计地下室顶板和外墙计算,采用的计算简图和荷载取值(包括地下室外墙的地下水压力及地面荷载等)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人防地下室时,要注意审查基础结构是人防荷载控制还是建筑物的荷载控制。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是否对下卧层进行了强度和变形验算。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是否正确,群桩的承载力计算是否正确;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应根据JGJ94-94第5.2.14条考虑桩侧负摩阻力。筏形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见GB50007-2002第8条。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桩基沉降验算、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裙房间差异沉降控制和处理是否正

10、确。基础设计(包括桩基承台),除抗弯计算外,是否进行了抗冲切及抗剪切验算以及必要时的局部受压验算,见GB5007-2002第8.2.7条、8.3.1条、8.3.2条、8.5.158.5.20条及8.4节等。人防地下室结构选型是否正确,设计荷载取值、计算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天然地基基础是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2.2条进行抗震验算。地下室墙的门(窗)洞口是否按计算设置了地梁;地下室设置的隔墙是否进行了计算,其计算简图、荷载取值、受力传力路径是否明确合理。3.6混凝土结构结构布置房屋结构的高度是否在规范、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以内;超限高层建筑(适用最大高度超限、适用

11、结构类型超限及体型规则性超限的建筑)是否执行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结构平面布置是否规则,抗侧力体系布置、刚度、质量分布是否均匀对称;对平面不规则的结构(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等)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不应釆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结构竖向高宽比控制、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及载面尺寸、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变化是否合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竖向局部水平外伸或内缩及出屋面的小屋等)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主楼与裙房的连接处理是否正确;结构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

12、要求;当主楼与裙房间不设缝时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计算并采取了有效措施。转换层结构选型是否合理,转换层结构上下层楼板及抗侧力构件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了加强。建筑及设备专业对结构的不利影响,例如建筑开角窗及设备在梁上开洞等,是否已采取可靠措施。房屋局部采用小型钢网架、钢桁架、钢雨蓬等钢结构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安全可靠,结构计算、构造、加工制作及施工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填充墙、女儿墙和其他非结构构件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是否符合规范的规定,是否安全可靠。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得采用砌体墙承重;

13、抗震设计时,高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中,当仅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其设计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JGJ3-2002第6.1.7条的要求。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时,应符合JGJ3-2002第条的规定。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适用范围、结构布置、抗震措施是否符合JGJ3-2002第10章的有关规定。结构计算结构平面简图和荷载平面简图是否正确。抗震设计时,地震作用计算原则是否符合规范GB50011-2001第5.1节的要求。需进行时程分析时,

1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否提供了相关资料,地震波和加速度有效峰值等计算参数的取值是否正确。薄弱层和薄弱部位的判别、验算及加强措施是否正确及有效。转换层上下部结构和转换层结构的计算模型和所采用的软件是否正确;转换层上下层结构侧向刚度比是否符合规范、规程规定;转换层结构(框支梁、柱、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转换层楼板)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结构计算的分析判断:结构计算总信息参数输入是否正确,自振周期、振型、层侧向刚度比、带转换层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有效质量系数等是否在工程设计的正常范围内并符合规范、规程要求;层间弹性位移(含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弹塑性变形验算时

15、的弹塑性层间位移;首层墙、柱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断面变化处的墙、柱轴压比、柱有效计算长度系数等是否符合规范规定。抗震设计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剪力墙连梁超筋、超限是否按规范JGJ3-2002第7.2.25条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处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是否根据使用条件进行了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应力及端部锚固区局部承压等验算;是否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了验算。板柱节点的破坏往往是脆性破坏,在设计无梁楼盖板柱节点时,必须按GB50010-2002附录G进行计算,并留有必要的余地。配筋与构造梁、板、柱和剪力墙的配筋应满足计算结果及规范的配筋构造要求(包括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箍筋加密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当有边框柱而无边框梁时应设暗梁,当无边框柱时还应设边缘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