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52700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6 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 3-6 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 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 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 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 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 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 做好孩子的

2、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 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 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 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 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 岁半后 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 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 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

3、,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 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 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 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 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 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 注意力。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

4、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 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 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 “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 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

5、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 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2 吮吸手指【行为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2-3 岁以后,这种 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 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如果偶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 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 时纠正,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固定下来。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 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形成顽固性的习惯。【形成原因】导致儿童长期经常吮手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1)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

6、父母工作太忙,对孩子要求过严,家庭成 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和关注,特别是母爱。(2)缺少同龄伙伴。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住在单元式的房子里,当孩子 从学校、幼儿园回家后,常常是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但感到 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吮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3)适应困难。当孩子适应新环境感到困难时,或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 也会产生这种行为。(4)模仿。有的儿童是在幼儿园、学校里从同伴那儿模仿学来的。(5)教育不及时。当孩子从吮吸手指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感后,便会时刻 想着去吮吸手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制止,而是 “看”之任之,也易使孩

7、子养成习惯性行为。(6)其他原因 。如在饥饿、身体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现时,吮吸 手指可以转移分散对饥饿、身体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这种饥饿、疾病等 不良情景经常出现,则可能使这类动作变成习惯性动作。【专家支招】(1)尽量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如多与孩子交流感情,进行肌肤接 触,如陪孩子做游戏,带孩子郊游;睡前给孩子以温情,让他能愉快安详地入 睡,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满足感与幸福感。(2)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玩具和场所。借此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一起玩耍,安 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的手不空闲。(3)厌恶疗法。可在孩子经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涂些黄连 水等苦味剂,或缠上些胶布

8、,使之在吮、咬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减少或消除 这种行为。(4)负性活动练习。规定患儿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 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这一习惯。(5)正确的教育与强化 。在对孩子进行矫治时,态度要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不要大声地呵斥、恐吓、打骂。另外,当孩子在矫治的过程中有所进 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3屏气发作【案例】欣欣,男,1周岁,晚上洗好澡躺床上,爸爸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好象很不 开心,“嗯哼嗯哼”地叫,妈妈从他身边经过,没理他就走开了,这下他大哭了起 来,嘴巴张着不出声的那种,好几秒钟过去了,还没有哭出声,妈妈从卫生间跑出 来,爸爸拉着他的小手拉他坐起来,接

9、着抱起来举高,欣欣还是那个样子,嘴巴张 着没有声音。爸爸把欣欣放下来,横抱竖抱,还是一样,发现宝宝的嘴唇越来越黑, 脸色越来越大青,妈妈摸小脚,小脚勾起来,僵硬,吓死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高 喊“欣欣欣欣欣欣欣欣”,几分钟之后,欣欣终于有微弱的声音哭出来了 ,两只 眼睛盯着妈妈看,妈妈看得心痛死了。过了好几秒钟欣欣才放声大哭,妈妈这才 放心了。【行为表现】屏气发作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以情感因素诱发的发作性呼吸暂停为主 要临床特征。此症最多见于 2-3岁小儿。 6个月以前和 6岁以后发作者少 见。屏气发作时,由于屏气导致高碳酸血症和脑缺氧,而且哭泣时脑血管 收缩和继发性呼吸道痉挛,使心跳减慢引起血流

10、量减少,最后出现昏厥及 抽搐,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 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形成原因】屏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 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专家支招】在孩子屏气发作时,父母首先要学会急救方法:万一碰到这种情况,首先 不必惊慌失措,最好将孩子平放在床上,解开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吹 宝宝得脸部,以减少脑缺氧;拍打足心或后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 上嘴唇之间正中)、印堂(两眉只见正中)、合谷(两手掌虎口处)等穴位,使其尽 快恢复;亦可按压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帮助恢复呼吸。切忌将孩子紧紧搂 抱强屈成团,

11、特别是不要搂住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严重后果。防止孩子出现屏气发作关键是清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协调家庭 关系。创造宽松环境。对孩子既不要溺爱。也不能过于训斥。对其缺点要 耐心教育。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情绪上或者身体上的强烈刺激。另外近期有研 究发现孩子的屏气发作可能与缺铁有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带 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缺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4 口吃【案例】朱X,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大专文化程度。据母亲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1 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 岁以后才 会讲完整的句子。上学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上 学之后口吃

12、现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时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 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有时还 直流口水。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孩子的性格较内向,用他母 亲的话说,“腼腆得像个姑娘,还有个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行为表现】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 岁前发病。口吃是儿童中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根 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其发生率成人为 1左右, 青少年儿童为 3一 5,男女比例为 35:1。典型的口吃多发生于学龄 前35岁时,少数人发生于学龄后期。国内有报道称:

13、577例口吃者中发 生于 37 岁时的占 574,扩大年龄范围至 210 岁时达到 801。 在儿童期发生的口吃,约占 80不经治疗可逐渐消失,国外许多语言病理 学家称之为发育性语言不流畅。【形成原因】目前,对于口吃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家族遗传影响 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较高,大约达65%左右,因此认为与 遗传有关。(2)模仿他人形成 很多口吃的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口吃而形成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 于儿童的语 言机能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响,如经常与有口吃 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讲话,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口吃。(3)突然精神刺激如父母

14、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突然强烈的惊恐刺激等,都会使孩子 感到很紧张。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也可能导致孩子 出现口吃。(4)父母要求过急在孩子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时,父母急于做过多矫正, 以致于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经常打断说话,进行纠正。结果给孩子的心 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一说话就会紧张,担心说错话。就可能出现口吃。(5)强行纠正左利习惯父母或老师强迫孩子左利习惯时,也会使部分孩子产生口吃。我们知道, 人们习惯于把控制说话能力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用右手的人,优势半 球在左侧;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左撇子),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强迫左利 的孩子改用右手

15、拿筷子吃饭,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拿剪刀做手 工,都可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专家支招】(1)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要努力创设平和、协调的气氛,帮助孩子减少紧张感。老师、家长与孩子 对话时,对孩子的口吃行为不要特别加以关注,而是顺其自然。不要因孩子结 巴,自己先焦虑,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紧张,从而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成人要冷 静,让孩子保持宽松的心理环境,没有压力,这样才能消除紧张情绪。(2)尊重孩子,给以信心不要说孩子是“小结巴”,应该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学孩子结巴 的样子,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议论孩子的结巴问题。应该鼓励孩子,告诉他,结

16、巴是可以纠正的,但是需要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只要努力,是能纠正的。当 孩子一时说话不清时,千万不要责怪。对其他孩子的嘲笑,应给予批评、制止。 要鼓励孩子慢慢说,有进步就给予肯定:“你进步了,继续努力!”鼓励他:“老 师说得好,你也一定说得好。老师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相信你会比老师 做得更好。”这样来使他树立信心。(3) 正确的矫正方法成人要有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和颜悦色地、语速缓慢地用简单的语 言与孩子交谈刚才的话题,让孩子在与成人简单的对话中作出简单的回答。让 孩子把要说的事情慢慢地说清楚,可逐渐消除其说话时的紧张和焦虑。但在矫 正口吃时,不要让孩子感觉太累。(4) 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言训练1正确示范。老师念出正确的发音,让孩子看着老师的嘴形,逐句逐字模 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