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52475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文理解性默写一、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承认郑亡,态度谦恭,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5.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6.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

2、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7.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8.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9.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

3、之?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二劝学。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学不可以已 ” 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4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6、荀子劝学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7、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1、“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

6、”1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三、苏武传1.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2.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3.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4.苏武传中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边上牧羊,却不给他提供食物,苏武是怎样渡过难关的?5.苏武因能制作修补打猎工具被单于弟弟於靬王赏识的句子:四、 兰亭集序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_ ,_,_。气候宜人的句 子_,_。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

7、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_,_,_ _,_,_。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_,_,_, _。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 感叹:_,_,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 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8.作者在谈到兰亭盛会的宴饮之美时是这样写的:9.我们在

8、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10.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11.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五、归去来兮辞1.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 2. 诗人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3. 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 4. 归心似箭: 5. 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 6.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7. 写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句子 ,8. “ ”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

9、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9. 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10.出游方式:11.游中所见:12.游中所感:13.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14.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15“ ”描绘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16.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17.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六、滕王阁序1.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2.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景象是3.作者用“ ”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人烟阜盛,富庶祥和的气象。4.“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 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

10、古绝唱。5. ”渔人悠 扬的歌声与天空大雁清脆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美图景。6.直接描写滕王阁雄伟壮丽的两句是:七、师说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就凝练地

11、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8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

12、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1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 结果: 八、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4、 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5、 从最普遍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