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520381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明细(1)八年级 上册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第15章 动物的运动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般了解)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都有重要意义。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水生动物-主要是游泳;陆生动物-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飞行。能飞的主要是鸟类,蝙蝠(哺乳类)和许多昆虫也能飞行。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理解掌握)1、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2、长骨多呈管状,由骨膜、骨质(骨密质和骨松

2、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致密坚硬;骨松质位于骨干内测和骨骺端,呈蜂窝状,里面终生存有红骨髓。骨髓主要位于骨髓腔中,幼年时呈红色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转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若遇大量失血,黄骨髓也可以恢复成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骨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结合教材P11图15-10)3、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约占2/3)和有机物(约占1/3),少年儿童的骨有机物超过1/3,弹性大但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应该注意坐、立、行的姿势。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超过2/3,骨的弹性变小,易

3、骨折。4、关节(能活动的骨连结)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可以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关节周围还有韧带和肌腱等,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结合教材P13图15-12)5、人体有206块骨,有600多块骨骼肌。每块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运动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肌肉收缩为动力而形成的。骨骼肌的收缩要受神经系统协调和控制。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肌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呼吸作用)。第16章 动物的行为(一般了解)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1、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人们通过

4、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3、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如:蜘蛛结网、鸟类筑巢孵卵等。4、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对环境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本能和学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方式。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能区别常见的具体动物行为类型)取食行为(含贮食行为) 领域行为 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防御行为(不同动物个体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 繁殖行为 节律行为 社群行为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1、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

5、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属于实验法。(实验应具有目的性)3、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实验法劳伦斯(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实验法。4、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时必须确认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并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一般了解)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

6、用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所以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有利于生物之间协调发展。3、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第2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1、我国的动物种类多种多样。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其中著名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以上

7、哺乳类);褐马鸡、黑颈鹤(鸟类);扬子鳄(爬行类);大鲵也叫娃娃鱼(两栖类);中华鲟(鱼类)等。2、保护动物的多样性需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3、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异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金丝猴;陕西省洋县保护区-朱鹮;青海省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一般了解)第1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2、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

8、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藻以及酵母菌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等。3、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枯草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蘑菇等)。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4、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寄生(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脚癣真菌等)。寄生性微生物属于消费者。5、有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光能和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这种营养方

9、式也是自养(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属于生产者。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尽管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但大多数微生物是有益于人类的。1、酵母菌-面包、啤酒白酒葡萄酒等酒类;乳酸菌-泡菜、酸奶。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乳酸菌分解糖类产生乳酸。2、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痢疾杆菌导致菌痢,发霉的花生中含有的黄曲霉会致癌,误食有毒真菌会引起中毒死亡。3、医疗中常用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第6单元 生命的延续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般了解)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生物体

10、的体积增大、体重增加的变化,就是生长。生物体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活动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就是发育。第1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1、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附睾有储存精子的功能;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2、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是受精作用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3、受精卵发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以后,通过脐带和胎盘,胚胎从母体内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4、青春期发育的特点: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11、叫做第一性征;此时,男女出现的其他性别差异叫做第二性征。5、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叫做月经;男孩进入青春期,有时睡梦中会出现精液排出的现象,叫做遗精。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很多动物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称为变态。变态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蝗虫、蟋蟀、蜻蜓等)。个体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叫做完全变态(家蚕、蜜蜂、蝴蝶、蚊、蝇等)。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变化。鸟类是体内受精,卵生。胚盘是

12、鸟卵中胚胎发育的部分。哺乳动物的生殖是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第3节 其他生物的生殖1、由亲体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后代的生活力较强 ,并且后代变异大。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无性生殖后代的生活力有下降的趋势。2、绿色开花植物能利用其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这种无性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人工营养生殖的常用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等。3、植物组织培养

13、技术的原理是: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它可以用于培育优良的植物品种、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培养无病毒感染植株等。4、无性生殖除了植物的营养生殖外,还有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和孢子生殖(霉菌)等方式。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重点理解、掌握)第1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2、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子女和父母之间性状的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3、

14、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就是遗传学。注意掌握P100思考和练习2题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考试重点内容)1、在细胞的细胞核中存在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染色体上有许多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就是基因。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3、每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通常是成对存在的。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3对;水稻有24条,12对。基因也和染色体一样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种生物的全部

15、不同基因所组成的一套基因,就是这种生物的基因组。4、基因就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5、概念从大到小排列:细胞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注意掌握P104思考和练习1-4题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考试重点内容)1、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2、性状表现是由相应的特定基因控制的。控制某一相对性状的基因通常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称为等位基因。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占主导地位,容易得到表现,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A表示),它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不易表现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a表示),它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3、在遗传学中,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叫做这个个体的基因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叫做这个个体的表现型。4、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