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51963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以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为线索,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体及其相关各个地质和生物学方面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古生物死亡埋藏石化发掘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现生生物:已记录170多万种,估计有500-1000多万种? 古生物:

2、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 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核化石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二、自然分类 :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作的分类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辅助分类单位:亚sub-,超

3、 ,super-种的定义 :由杂交可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物种之间是生殖隔离的。它们具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形态特征?共同的地理区?共同的生态环境古生物学种的特点:?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古生物的命名:单名法? 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Anthozoa(珊瑚纲)ClaraiaClaraia(克氏蛤)?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 用于种的命名Claraia auritaaurita(带耳克氏蛤)?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

4、种名?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 用于亚种的命名Claraia auritaauritaminor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 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常用代号:cf.conformis相似种,sp. nov. species novum新种生物学分类系统:请预览后下载!原核生物界? 细胞不具真核,包括古细菌类和真细菌类?典型化石如叠层石某些真菌的菌丝体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体,称为地衣十一、外星

5、来源说:银河系别的星球上的生命(细菌或孢子)传到地球上(有生源论、宇宙胚种论)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有机化合物形成:N、H元素和H2O、CO、H2S、甲烷等无机化合物?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形成:有机化合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生命形成: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将废物排出体系寒武纪大爆发生物演化的三个层次? 小进化 (microevolution): 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 成种作用 (speciation): 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 大进化 (ma

6、croevolution): 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小进化和物种形成主要涉及进化的机理,大进化主要探讨进化的模式三、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z最低等的无组织、无器官的单细胞 动物。细胞各部分化,各司一定的 功能,形成“类器官”。 z个体微小,一般小于250,需用显 微镜观察研究。z生活领域广泛,海水、淡水、潮湿 的土壤甚至寄生。烃类的主要特征:z z大小 大小一般 一般4 4- -5mm 5mm, ,小者不到 小者不到1mm 1mm, ,大者达 大者达3 3- - 6cm 6cmz z形态 形态多房室壳,纺锤形、圆柱形、球形、方形或 多房室壳,纺锤形、圆柱形、球形、方形或 透镜形 透镜形z

7、 z初房 初房位于壳中央,最早形成,多为圆球形 位于壳中央,最早形成,多为圆球形z z壳壁 壳壁虫体分泌的钙质硬体,围绕通过初房的一条 虫体分泌的钙质硬体,围绕通过初房的一条 假想的轴( 假想的轴(壳轴 壳轴)平旋包旋生长 )平旋包旋生长z z房室 房室由壳壁包裹的空腔蜓壳的基本构造:z隔壁 隔壁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不同程 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不同程 度地褶皱 度地褶皱z z旋壁 旋壁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z z壳圈 壳圈旋壁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 旋壁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z z旋脊 旋脊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隔壁基部单一开口

8、两侧的两条隆脊z z拟旋脊 拟旋脊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z z轴积 轴积沿轴部的次生钙质充填物z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 z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z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 z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z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 z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z斜切面蜓壳的旋壁结构 蜓壳的旋壁结构z z蜒壳为钙质微粒状分层壳 蜒壳为钙质微粒状分层壳z z旋壁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 旋壁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z z原生壁 原生壁请预览后下载!z z致密层 致密层z z透明层 透明层z z蜂巢层 蜂巢层z z次生壁 次生壁z z内

9、、外疏松层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古生物学(Paleontology)的研究内容:与现今生物学(Neotology)相对应,但它的研究内容在许多方面超出了现今生物学的研究范畴。研究的具体内容为: 生物学方面: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地质学方面: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生物本身的条件 ? 2)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 3) 埋藏条件 ? 4) 时间条件 ? 5) 成岩石化条件现今我们

10、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实体化石 硬体 软体 模铸化石 印痕化石 印模化石 内模 外模 复合模 核化石 内核 外核 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 遗物 痕迹 化学化石 分子化石自然分类方法按照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归类 这是经典的系统学研究方法,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生殖隔离化为标志的现代物种概念为立论基础的 区分分类群的主要方法是总体性状的相似程度、共同始祖的密切程度、以及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性状物种species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辅助分类单位:

11、亚sub-,超super-现代生物学上的物种:由杂交可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物种之间是生殖隔离的。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 共同的形态特征 构成一定的居群 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 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地理亚种 不同居群因地理隔离,在性状上出现分异 年代亚种 同一种内在不同地质时代产生性状上的变异单名法: 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 Anthozoa(珊瑚纲) Claraia(克氏蛤)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二名法): 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

12、,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 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优先律: 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cf. conformis相似种 或称比较种,指与某一已知种形态上有一定相似性,但仍有一定差别,且不能构成新种。如Claraia cf. wangisp. nov. species novum新种 如Clarkina yini sp. Nov.sp. speci

13、es未定种 ,表示标本鉴定后难于归入已知种中, 而又无条件建立新种。 如 Eumorphotis sp.请预览后下载!h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 胞。但它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机体,具有新陈 代谢、感应刺激、运动、繁殖等功能。 h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细胞分化产生“类器官 ” 如鞭毛、纤毛、伪足就是运动类器官。 h原生动物个体微小,由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一般需用 显微镜才能看到,属微化石。有些原生动物具有骨架 或坚硬的外壳。 h原生动物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 中,有的营寄生生活。概况 n 分类位置:属肉足虫纲(Sarcodina) 有孔虫目(Foram

14、iniferida) 地史分布:早石炭世晚期出现;早、中二叠世最繁盛;晚二叠世末灭绝 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2、蜓壳的基本特征 n 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达3-6cm 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透镜形3、 蜓壳的形态蜓壳的基本构造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房室:相邻隔壁间的狭长空间,一旋圈内多个隔壁: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平或褶皱旋圈:旋壁围假想轴旋转一圈,称一个旋圈旋脊:通道两侧的两条隆脊(三角形突起)拟旋脊:列孔两旁的

15、次生堆积物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轴(旋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褶皱的隔壁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旋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隔壁、房室、拟旋脊、旋圈多少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斜切面-与旋轴斜交的切面单层式: 只有致密层双层式: 致密层+透明层 Palaeofusulina 致密层 +蜂巢层 Schwagerina三层式: 致密层+ 内、外疏松层 Pseudostaffella 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 VerbikeenaFusulinella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 +内、外疏松层壳体变大:小者1mm,大者可达数cm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T等轴型(圆球形)T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三层四层蜂巢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