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的覆灭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51945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戚家军的覆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戚家军的覆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戚家军的覆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戚家军的覆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戚家军的覆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戚家军的覆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戚家军的覆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戚家军的最后一战:萨尔浒埋葬明帝国最后的精锐1将星陨落万历十五年(公元1588年)农历十二月七日,六十岁的戚继光突然发病, 病急且重, 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十二月八日便离开了人世,这一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腊八节一代将星陨落,但戚继光为明帝国留下了他用毕生精力操练的军队和练兵的纪要, 戚继光在任时,曾经有将全国的百万明军由他重新轮训的设想,没有被朝廷批准,再次上书请求将九边的数十万边防军轮训,再次遭拒,最终戚继光只是训练了千里边防上的数千名中下级军官,戚继光寄希望于这些受训过的军官能起到类似教导队样的作用,在基层军队里贯彻他的训练作战思想,作用也的确起到了, 无论是从东南抗倭时就跟随他,还是镇守蓟北

2、边防时跟随他的一批军官,后来都成为了万历年间明军的栋梁。他训练过的军队更是如此, 在万历三大征中,都是在相持不下,或者明军连败的颓势中,只要浙兵一到,战场形式立刻改观,浙兵也往往是第一个直捣敌人巢穴的部队-南兵或者浙兵是史书上对民间所谓戚家军的称呼,戚家军是民间百姓对这支部队的爱称,但它不是戚家军的私兵,它属于朝廷的募兵,一般以兵源来自的地域称呼。在公元1592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原浙江兵为主的老戚家军和被戚继光整训过蓟 辽军,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明军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复平壤,都是浙兵部队第一个攻上日 军阵地,攻打平壤时,年过花甲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左肋中弹,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挥,倭寇时代

3、就对戚家军胆寒的日军,在平壤大战中更是被吓破了胆,收复汉城时,浙兵先头部队千余人马,刚到汉城城下,数万日军竟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朝鲜的史书上处处可见对浙兵的赞誉。2、萨尔浒的悲剧公元1618年,女真酋长、身为明朝二品龙虎将军的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在抚顺边将汉奸李永芳的协助下连克抚顺、清河等城,歼灭进剿的辽东总兵张承荫部,明廷举朝震动。万历帝征调全国的精锐部队和身经百战的总兵赶赴辽东,打算直捣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 拉,毕其功于一役。调集的部队基本是援朝战争的翻版,总兵也大多是参加过三大征尤其是援朝战争的将领,但问题是自戚继光之后,明朝不乏直接带兵的总兵,但始终缺少统帅级的人物,这次进剿的统帅是已经退

4、休的文官出身的-杨镐,整个朝廷中提调统帅过数路大军10万以上人马的最高官员只有他了,杨镐在援朝战争中的表现可谓毁誉参半,一方面在中 日和谈时,他用了各种计策离间扰乱了日军,但在指挥蔚山战役时遭到大败。大败的悲剧很快又一次在杨镐的手里上演了,10万明军兵分四路,杜松率领主力 3万人马从东路进兵主攻,李如柏南路吸引敌主力,马林从北路侧击,川军老将刘綎从东路攻敌侧后,但是刘綎与 杨镐在朝鲜战场结下过梁子,杨镐将各地的募兵、客兵和配合作战的朝鲜军,这些最弱又不好指挥的部队全给了刘綎, 刘綎并不以为然,他在等地方部队中最强的两支部队的到达-他们是川东女将秦良玉的白杆兵和戚继光侄子戚金率领的浙兵。但杨镐连

5、续催促刘綎进兵, 刘綎已经预测到了失败的结局,但他还是说“俺亦受国厚恩,以死自许”,毅然率领这队弱旅提前进兵,在这支部队里先到达的一部分浙兵成为了主力先锋。努尔哈赤正确判断出明军的主攻方向,采用汉奸李永芳的“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中兵力发扬后金军骑兵机动的特长和连续作战的能力,先在萨尔浒歼灭了明军主力杜松部,后在尚崖间歼灭军事理论家马林所率的北路明军,明军的正规精锐部队基本全军覆没,此时南路的李如柏离赫图阿拉最近,李家在辽东驻守两代, 对辽东地形最为熟悉,可是李如柏畏首畏尾进兵缓慢,努尔哈赤看出了他的怯战,完全不理会他,回师向东全力对付东路刘綎部。刘綎军一路上没有遇到强敌,复杂的地

6、形是最大的敌人,作为前锋得浙兵连 拔营寨据点、开路搭桥, 逼近赫图阿拉,但可怕的是,此时刘綎对杜松马林两路的败亡完全 不知情。在努尔哈赤利用杜松投降亲兵和缴获的号炮的引导下,刘綎进入了地形狭窄阿布达里岗,熟知明军的努尔哈赤知道这支军队里最强的浙兵善于摆鸳鸯阵队形,一旦结阵就会给对手造成大的伤亡,果然明军在这个只能单人单马走的山路上遭到了埋伏在高处的后金军的 伏击,迎面而来假扮成杜松部明军的后金军,让前锋的浙兵放松了警惕,狭窄的地形又无法施展,该部浙兵经过奋战与他们的主帅刘綎全部战死。3、誓死援沈萨尔浒一战后,开原、铁岭也相继失守。明军精锐尽失转为守势。任辽东经略熊廷 弼,以筑堡、军屯的坚守战略

7、抑制了后金军的攻势,但天启帝即位后,便以其不进兵收复失地为由,罢免熊廷弼。又由一个不懂兵的文官袁应泰经略辽东。袁应泰打算再此征调10万大军进剿,各方准备还没有眉目,后金先发制人进攻沈阳,拉开了明清辽沈战役的大幕。八 旗军直扑辽东重镇沈阳,沈阳城高池深,粮秣军器充足,如果坚守至少能到坚持到辽阳援军 的到来。此时一支明军已经在赶赴沈阳增援了,这就是川浙军团。当五天五夜的萨尔浒大战落下帷幕时,刘綎一直盼望的川浙军团赶到了战场,但一切为时已晚,此后这支部队被作 为一直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部队的主帅是年近七旬的老将陈策,川兵带队的指挥官是总兵陈策,川兵中最强悍的当属土家族女将秦良玉的石柱白杆兵,这次

8、出援沈阳秦良玉没有去,白杆兵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浙兵的带队指挥官是副将戚金。川浙军团虽然都是步兵,但两支军队相同严整的军纪和求战求胜之心,使他们仅用一天的时间便神速的赶到了沈阳城不远的浑河边,但还是来晚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仅仅守一天便被攻破。沈阳守将何世贤、尤世忠都是身经百战的勇猛之士,但他们不顾敌情,因怒出城与敌接战,中了后金军的埋伏,双双战死,主帅一死城中无首, 而新任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妇人之仁收留的上万蒙古饥民,成为了后金军的内应,斩关落桥让后金军攻入沈阳。急行军而来的川浙军的救援化为了泡影,部队在浑河南岸停了下来, 几位将领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周敦吉、秦民屏等几位年轻的

9、将领激愤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坚决请战。军事会议上陈策、 童仲揆两位总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终却做出了主动进攻的部署。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周敦吉、秦民屏率领3000余人从浑河浮桥过河,在河北岸扎营迎敌,部队主力在南岸结阵驻扎,浮桥上手持白杆长枪的川兵向北 岸鱼贯而去,几个时辰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永远长眠在浑河北岸。浑河南岸,戚金按 照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前辈军事家留下的军事操典,指挥士兵迅速摆开明军著名的车阵,一场血战即将打响,.,.4、戚金家世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戚金。明史里没有他的传记,只能从别人的传记里和戚家家族的 记载中寻找他的事迹,他是戚继光的侄子,史

10、书上对他最高的评价是“练兵颇有(伯)父风”,说到这,很多人不禁要问,戚继光的亲生儿子呢?难道真的如流传很广的传说和地方戏中所 说的“戚继光斩子”里说的那样,戚继光将违令出战失利的儿子军法从事了么?不然, 这是发生在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倭时期的事情,而此时戚继光的第一个儿子还未出生,那么这个被斩首的儿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只有一个,这是他的军中义子。古代的军队常常要靠私恩维系,同龄人、同僚之间一般学桃园结义,而上下级和两辈人则往往是拜干亲,这种习气一直持续到1949年前的国民党军队。对义子都不留情,也足见戚继光治军的严整。戚家的 晚辈只有戚金从年少时就作为亲兵跟随伯父戎马倥偬,他耳濡目染了伯父训练

11、指挥, 基本上算是戚继光正牌传人,后来戚金跟随伯父又去了蓟北戍边击蒙古,并长期担任浙军的作训主官,以后又随浙军入朝与日军作战,收复平壤时,戚金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墙,因战功做到了副总兵。回国后,做了一段时间江南吴淞总兵,因病辞职回乡。但是他没有回登州。而 是去了先祖居住的安徽定远,他的这一脉被称为戚家定远派。戚家的先祖戚祥以十几岁的年纪,在家乡安徽定远参加了元末的红巾军大起义,成为了郭子兴和朱元璋的革命队伍里的一名战士,在近三十年的征战中屡立战功,官至应天卫六品百户,此时明朝的统一大业即将完成,元朝的势力被驱逐回了草原,而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还有一支强劲的元朝蒙古边防军,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

12、81年),明军集中了精锐挺进大西南对元朝展开最后一战,在云贵高原的红土地上,在滇池湖畔,战斗进行的极为惨烈,统率数千军马的戚祥也身先士卒,当一支利箭射穿了他的胸膛,使他轰然倒下时,他为家族带来了荣耀,也为王朝铸就了脊梁。明朝廷追念他的功绩,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 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斌背负着父辈用生命换来的荣华,带着沉重感上任了。 这种沉重感也成为了家族传统,使这个家族没有像红楼梦里的贾家那样沉沦成纨绔。朱元璋也没有想到,他仅用了一个不大的世袭官职,就使一个勇武的家族忠心耿耿了有明一代,并使王朝懦弱的继任者们有了一个可依靠的国之干城。戚继光是中年得子,他的儿子基本没有受到过他军事上的教诲

13、,戚金则成了戚家勇武的继承人,但戚继光的亲子作为长子一脉,荫承了家族的封号爵位。 而戚金辞官后,解甲归田隐居乡里,当辽东边事甫起,戚金便向朝廷主动请缨, 重新用伯父的整训方法组织起一 支戚家军。5、血战北岸回到浑河战场。此时,沈阳城下的后金军吃惊的看到一队武器装束奇特的明军步兵向他们迎面冲锋,努尔哈赤并没有轻敌, 立刻派出了凶悍的正白旗部迎战,由于在以往与明军的野战中都是一边倒的屠杀,正白旗军并没有将这一队明军放在眼里,但两军一接触,后金的骑兵就被白杆川兵的长枪戳的人仰马翻,并且一旦落马,川兵便拔出腰刀乱砍,很快正白旗就败下阵来,努尔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亲自掌握的正黄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样

14、的败绩,两轮攻击竟使后金军伤亡了两千多人。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时,汉奸李永芳禀报说他已经用重金收买了几名被俘的沈阳城明军的炮手,从沈阳城头发炮完全可以覆盖整个白杆兵的阵地,正当白杆兵列队准备迎战八旗兵的新一轮进攻时,沈阳城上的炮弹落在了他们的队伍里,后金军队一拥而上,终于冲垮了这只勇猛的川兵,川兵将领周敦吉、秦民屏战死,只 有少数人冲过了浮桥回到了浙兵的浑河南岸大营。至今的军史研究者无一不在诟病陈策等人不及时撤退,反而轻任下级的自杀式怒战,以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错误的浑河分兵战术安排,而将它与明军一贯的分兵必败的痼疾 相提并论。其实不然,这只明军实际上已经无法撤退了,后金军攻沈阳轻易得手,并不需

15、要休整,马上就能做再次攻击,加上其骑兵的机动性, 如果这支明军撤退立刻就会变成大溃败, 他们只能停下来与敌打着一仗,同时陈策他们知道,在他们之后还有三位总兵率领 3万明军援沈,坚持到他们到来,或者坚持到天黑,趁夜幕的掩护向后续部队靠拢才有生的希望。同时,敌人的进攻随时可以展开, 而明军尤其是以火器见长的浙兵设置防御阵地尚需时间,面前的浑河却又不是能阻挡敌人天堑,因此必须派出一支人马主动出击,为主力布置车阵和构筑工事争取时间,陈策肯定向过河的部队下达过,一旦南岸阵地巩固立即撤回的命令。而从过河的白杆兵的战绩上看,他们应当能过完成北岸滞敌的任务。但是,战场形势无法预料,给他们致命一击的不是后金军,而是他们曾一心救援的沈阳同袍。6、浑河落日浑河南岸,浙兵车阵已经构筑完成,车阵是戚继光、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鞑靼时 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对付骑兵的行之有效的战法,战车在行军时可以装载粮草、兵械、军火,驻扎时可围起做营寨, 防御时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将火炮架在车上,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炮,在与蒙古和日本作战时,车阵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此 时,明军摆开车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