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51281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 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核心要点1 自然经济下的古代中国【核心突破】核心突破1早期政治制度(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分封制宗法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所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

2、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君主专制尚未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受封诸侯和

3、大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表明当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核心突破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核心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2)基础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思想基础:战国和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开始采用儒家思想。(3)特点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如皇帝拥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国家大事由其个人独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皇位是终身制、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分工,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皇帝的专权

4、和中央的集权。(4)评价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经久不衰;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成熟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与维护

5、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的相互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封建皇帝以这三种制度的结合,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统治的稳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核心突破3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2)监察制度概况a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b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c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d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

6、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评价a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b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核心突破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商品经济的发展(1)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a封建

7、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在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c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2)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古代商业的变化 a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限制。b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c交易媒介的变化

8、: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出现一般等价物贝、铜钱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使用金银。d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业缘组织。 e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核心突破5“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1)形成过程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西汉,面临着生产遭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汉武帝时,国家稳定,步入正轨,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比较温和的儒家思想为宜。汉武帝一方面接

9、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另一方面“崇儒尚法”,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2)发展: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存在时间较长的汉、唐、明、清等封建统一王朝。(3)影响:儒、道、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作用。核心突破6宋明理学 比较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理”的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 ,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地位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

10、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典例1】(2016年江苏卷)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古代宗法制,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信息“长兄如父”及“长孙”的地位超过小儿子可知,中国传统家族中嫡长子与嫡长孙的地位很高,

11、这反映了古代宗法观念,所以D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家族团结和睦,也未体现出贵族世袭等信息,可排除A、C两项;等级秩序从属于宗法观念,排除B项。【典例2】(2016年浙江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B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在地位和职权上明显不同,排除

12、A;政事堂是唐朝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属于地方监察官员,明监察御史属于中央监察官员,C项错误;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朝的通政司掌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D项错误。【典例3】(2012年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局限性,意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

13、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才学,还要注重品行,否则可能会导致官员日后滥用职权,危害百姓,故选D。【典例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典例5】(20

14、15年江苏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考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作答。【典例1】(2016年福建省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