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508119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明方法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 貌弓I资料(共10种)。(1)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2)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3) 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 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 并力求近似。(4)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

2、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 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5) 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 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6)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7) 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 某某是什么”勺语言形式。形式相同,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8) 打比方:禾I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

3、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9) 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10) 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 (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 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

4、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 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 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 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 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 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 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设问反问引用对

5、偶夸张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 复、层递。1、比喻:禾I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6、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11、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 递升,或递降。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比喻 -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 -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

7、象生动。 夸张 -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 -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 -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 -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 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 含蓄些,

8、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XX特征。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 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 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

9、用, 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 突 出。7、伏笔和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xx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 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

10、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2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 美。3 抒情

11、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 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 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 事件、 环境三者相互照应, 写出旅客的辛劳, 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 行”与“故乡 ”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 “悲”字来。一。论证方法的种类;1、举例论证:用事实做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1、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 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怀疑与学问2、道理论证:使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

12、生命的材料。富兰克 林3、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3、作者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赋予给了莲(也就是让莲来表现自己的优秀品质), 这就是比喻论证。4、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在正反转换中常常出现 “反之 ”,“否则”等词语,以示正反之间的变化。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怀疑与学问5、归纳论证,也就叫 “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6、演绎论证,也叫 “理论论证 ”,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 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 方法。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 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 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9、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 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 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 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