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50732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发中职校本教材的意义肥西师范 李春阳 摘要 在中职扩招的新形势下, 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多重意义。 然而, 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以下弊端: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重理论, 轻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过于单一; 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和合作精神;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因此,对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新形势;中职; 校本课程 ;开发2005 年, 国务院颁发的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 )提出, 到 2010 年, 中职招生规模要达到 800 万人。 2005 年中职招生已经达到 647 万人, 2006 年再扩招 100 万,将达到 7

2、50 万人,基本实现决定提出的目标。 2006 年 2 月 28 日至 3月 2 日, 职成教工作会议暨中职招生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上, 周济部长要求, 要大力推进“四大工程 ”的实施,更好地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 在这种中职扩招的新形势下, 职业教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对于中职教育来说, 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为了实现中职教育适时、 适量地培养规格对路、 质量上乘的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把中职教育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更快更好地发展, 则有赖于中职教育高质量的课程的实

3、施。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1、内涵校本课程开发,又称学校中心课程规划( school 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 )或者学校中心课程革新, 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由菲吕马克( Furumark )等人在 1973 年一次国际性课程的会议上提出来的。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就是以社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物质基础, 组织单位、 联合用人单位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与,由中等职业学校自主设计、 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的过程。 这种校本课程

4、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构成了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2、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优秀学校的形成与学校自身众多的特色教育是分不开的, 统一与规范反而无法形成优秀学校。 校本课程结合本校的特色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课程设计、 实施和评价。 当前, 我国的中职教育已经迈入扩招的第三年, 而大多数中职院校的特色的形成却已有多年的历史。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 就必须考虑当前扩招来的各种学生的需要以及具体的教育环境。 比如说, 煤矿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以煤矿的开采、 加工、 利用等为主要的研究和学习对象, 实现煤矿学校为煤矿性质单位输送人才的培养目标

5、。 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 就使教学内容更具有人性化, 更适应学生的实际,从而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2 )有利于实现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完整性。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由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来组成的,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 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 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

6、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 , 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 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地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教育必须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规律。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子系统, 它也必须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既包括一般的身心发展又包括与职业生涯相关的职业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研究并适应学生的个性、 兴趣及需要等方面特点, 通过课程活动促进学生一般的身心发展。 同时, 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这正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之一。由此可见, 推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 为

7、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大部分的中职教师错误地认为,课程的编制是专家们的事情,与学校和教师无关,学校和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 学生是课程的接者, 课程的实施仅仅是一个文本复现的过程。 但是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要成为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直接参与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同,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的途径。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必须让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编制意图、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活动编排、等都有清楚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了解开发课程的背景、过程、主旨、措施等。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编制、改编、

8、和评价, 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 , 并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 , 增进教师对整个学校的归属感 , 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 5 )有利于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入世以后, 我国的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如服务行业和信息产业的比例则不断上升。 随着这种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我国社会将从农业经济时代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并且将向经济时代转型。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的趋势下,职业岗位内涵不断变化,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技术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必然要发生相

9、应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职教课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现行的职教课程严重滞后、 陈旧、封闭和单一。 而新的中职校本课程是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新岗位、 原有岗位的规格变化要求来进行具体开发的课程。 因此, 校本课程及时跟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以灵活性、 开发性为自身特点。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和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二、当前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弊端1、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中职校本课程中的理论课程比实践课程更为系统和完整。但是由于教育教学设施的陈旧、 不足等原因, 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性的教学一直以来没有能够受到应有的重视

10、,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职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岗位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 人们提高了对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至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提高, 对实践教学的课时也相应增加。 但是在中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因为往往广大中职教师走入了一种认识误区, 那就是他们往往把实践课程的表现形式视为实践课程的全部内容, 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动手操作技能。 在这样片面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在现实的课程中, 中职教师只在课堂上传授经

11、验和理论, 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却缺乏足够的重视。 而中职学校要求为生产、建设、 服务、 管理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这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符合职业岗位的规格要求。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过于单一。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 一般缺乏政府、 家庭、 学生以及社会行业的积极参与。 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者本班级的学生群体来编制、 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 如果有政府的参与, 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就能具体清晰地渗入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如果有家庭的参与, 则有助于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加

12、强沟通, 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如果有学生的参与, 就可以使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使学生的成长和成材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体只有教师, 因此校本课程就必然缺少了外在的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现实的必备因素。3、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和合作精神。中职教师,不仅仅要成为简单的 “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的工程师,而且要成为行家、研究者和开发者。 他们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要及时和职业岗位人员加强联系和沟通, 掌握最新的行业生产流程, 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的技能和与其他人合作的理念和精神。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中职教师与其他高校

13、教师比较而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课程开发的培训, 因此,他们缺乏课程一些基本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技能。并且,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沟通, 但是在中职教师群体之间, 这种合作是很缺乏的。4、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中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而言, 必须力争到行业企业的支持。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同时, 行业企业要求中职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业岗位的工作。 校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产生的, 是为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 而作为在一线的行业企业, 他们对各种职业岗位的规格要求最为熟悉和了解。 只有得到行业企业的支

14、持, 才能将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增强中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以前,中等职业教育限于低潮的尴尬局面, 一些与中等职业院校相联系的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也逐渐疏远。 因此,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三、推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1、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引导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环节。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

15、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在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施中要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要改变以往 “注入式 ”的教学方式而改用模拟作业法、 真实作业法等方法; 在实践教学时,应不仅仅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内容, 让中职学生到在校内实习工厂、 实验室、 实训车间等,也可选择到学校以外的相关企业去参加实践性的学习。 因此, 在学校的层面上考虑, 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加强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实训创设更为有利的条件。2、实行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的机制,建立以校长、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主的课程开发小组。传统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单一性导致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现实性。 因此, 为了实现学校的发展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必须改变开发主体过于单一的局面,使政府、 家庭、 学生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当中,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 建立开发小组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中的重心所在。 作为校长, 应站在战略家的角度来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的设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