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50685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句子的深层含义: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没有从字面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意思(似乎应当以肯定的、正面的表达为好)。它蕴涵在表层含义之内, 具有深刻的内涵、 深透的意蕴。 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所考查的句子(多数):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答题方法:结合中心抓住关键词, 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的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考查方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原因:(1)不能结合语境从

2、整体上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问题,以致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作答导致错误。(3)材料没有看明白就盲目地答题。方法点拨: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 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 用的语句。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

3、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 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 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如:经典一文中“黄土”的经不起风吹雨打,“钻石”的历久弥新,愈见光亮。题例:马缨花季羡林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 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2)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我看到它们,它们

4、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 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 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解析:第(1)句结合语境可知,“空谷”比喻大院子,而作者写自己的脚步声,则是从侧 面表现作者当时的寂寞,以及环境的清幽。而现在,在作者眼里,北京人民生活幸福,环境 优美,到处盛开着马缨花。第(2 )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在新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 答案:(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 )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

5、的心情。考查方式2:请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原因:(1)不明白解答此种类型试题的思路,这种类型的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2)不能抓住关键解答问题,而是随意扩充,盲目作答。(3)不了解不同的语句在文中不同位置的作用。方法点拨: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一)思想内容上:(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

6、果。如:A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 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B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 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C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 感情。D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 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E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 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

7、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 点。(二)结构上。(1)位于文章的开头:A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如朱自清背影一文,第一段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 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 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 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C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 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

8、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D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蛰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 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2)位于文章的中间: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C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 营造气氛。(3)位于文章末尾:A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B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C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D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

9、征性的景物描写。题例: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 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 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 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

10、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碧云寺的秋色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文章结构与作者情感两个方面来回答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同时作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考查方式3: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思维误区:东抄西摘,概括不全,总结失误。原因:(1)不能整体阅读,迅速抓住表现文章主旨及作者主观情感的句子。(2)不能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写作思路,体会语言表达思想的妙处。 方法点拨: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 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

11、章主旨、 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 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 分析作者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只从内容 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分析时要注意三点:(1 )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 )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解例:“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6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

12、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 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 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整体理解本段的意思。这句话之前有一句“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指出了题目的关键,而这句话后面的文字则是对这一关键的阐释,把这两处的意思用总分或因果句式加以组合就是答案。答案:(1)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2)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

13、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可简单归纳三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手法上看效果。 练习:提示一、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实练1、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 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 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 了我们家

14、多年的毛驴没了。 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 到处借学费去了。 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 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

15、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 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 题例:“第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析: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答案显然归纳不出。 但是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 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7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 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得出题目答案: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 的流露。提示二、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