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使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502114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拟行路难-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拟行路难-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拟行路难-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拟行路难-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使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拟行路难教案教材分析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 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 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 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 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

2、时代精神我们要深 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 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 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 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 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

3、的时代,即结合 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分析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 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一一以 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

4、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弓I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 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针对本文特点,本科采用学 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内容和思想,培养学

5、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 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 与广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采用 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 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尝试背诵这首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

6、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提问:本诗哪些地方提到行路难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提问:此处“行路难”仅仅指交通阻塞吗?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提问: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明确: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行路难虽为精品,但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的,李白并非第一人,他之前还有一位诗人鲍 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并从中领悟鲍照对唐代诗歌发展所起的重

7、要作用。二、 以意逆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诵读一一秀出你的声音(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2、互读一一相互评比,继续改进(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改进一下)。2、展读一一秀出亮点,共同学习(诵读比赛,秀出你优秀的诵读,由2 3名读得较好的同学来诵读,其他同 学评点、学习)。(二)翻译一一秀出你的理解(通过翻译,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人在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感。)1、翻译比赛一一理解诗歌内容(请逐行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内容);2、体会情感一一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抓关键字,如“愁”“酒”“难”“踯躅”等,明

8、确感情基 调:愁/叹/不平)。(三)思考一一秀出你的感悟(通过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1、抓住诗眼一一读懂诗人的心灵(你抓住了本诗的诗眼了吗?)2、爱句赏析一一感受诗歌的魅力(你喜欢本诗中的那一句,谈谈你的理解,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这么写”、“有什么效果”等方面来谈)。以上环节重在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学生通过动口读、动手写、动脑想积极参与课堂。所设计的环节开放性强,难度不大,适合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 赏能力。但是,学生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提升。(四

9、)交流智慧的碰撞1、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2、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愁”,作者为何而愁?明确:行路难(人生亦有命)。3、面对“人各有命”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作者是如何宽慰自己的?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举杯断绝歌路难”。用反问句理智地告诉自己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酌酒浇愁,悲歌消愁。4、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作者的愁有无消除?明确:“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一反问句可看出作者愁绪无法消解,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5、既然愤懑不平,那作者有没有把这种感情宣泄出来?明确:“吞声踯躅不敢言”,不敢言更添愁。6、解题: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10、明确:道路难行。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难在现实既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无处哭诉!总结:同学们,作者内心蕴结着一股愁绪却不能表达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三、知人论世悲愤各有因(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知人论世这一诗歌鉴赏方法对诗歌鉴赏的重 要性,并提高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问题: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 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明确:(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

11、社会充满 自信。全社会形成的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能令懦者勇、弱者壮。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 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 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 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一一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 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12、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 厉,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思想深沉含蓄,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 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 后死于战乱。(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 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四、全课小结借助于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来更好地阅读鉴赏诗歌,把握主旨的方法,即所谓”知人论世”。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的去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五、拓展延伸1、熟背本诗,体悟作者愤懑不平的情感。2、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鉴赏鲍照拟行路难(其六)板书设计:内容情感基调艺术手法行路难世路艰难中,难展抱负乐观自信拟行路难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愤懑无奈比兴、反问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