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 新人教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50177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4)课 题王安石变法授课时间课时1主备人何光明内容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课前诊断】1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2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C政令不通达

2、,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变法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5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货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7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

3、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8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幕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疏理】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A、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 “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B、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者“纵容兼并”C、农民反抗不断 (阶级矛盾)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政治危机D、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边患危机分析:“三冗”局面出现的原因?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原因1.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办法,防止官员专权,结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而臃肿2.科举

4、取士人数增加3.“恩荫”推恩授官;募兵(编制流民、挑选禁军)、养兵制(边防囤兵)的弊端1)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财政开支增大;2)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3)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皇室开支 积贫分析:“积贫、积弱”原因教训:要精兵简政(1) “三冗”、岁币 (财政危机) 积贫(2) A兵员众多,但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B“更戍法”使兵将分离,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C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边患危机) 积弱D农民起义的不断(政治危机)E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2、“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1皇帝:宋仁宗 改革者:范仲淹 中心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2结果:

5、失败 3原因: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4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二、改革过程 1时间:1069 皇帝:宋神宗 改革者:王安石 中心主张:富国(理财) 2目的: 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4主要内容:(见书本第4144页)措施内容作用富国均输法 市易法青苗法 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强兵将兵法 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育才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 5、结果(1)成效:一定

6、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实力增强(2)最终失败:1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2失败原因: 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三、改革评价: 变法不足: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它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

7、有制,因而也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进步意义: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重难点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

8、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

9、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典型例题】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异同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特点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结果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

10、D、防止军事割据 2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它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它标志着北宋政治统治开始走向衰落 A、 B、 C、 D、 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5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

11、额赔款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B C D6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8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

12、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9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为得到保证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13分)(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2)王安石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