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50089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谢广辉内容提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几年来比较令人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美学现 象。它以后现代主义消费为表征,以求得符号价值的分类与认同为指归。以感官享乐为指归 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久被压抑的感性的解放,但它就不意味着无功 利的审美活动和带有精神超越的审美统统过时。我们既没必要对其全面否定,更没有理由对 其竭力宣扬。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更值得我们关注。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韦尔施审美四层次 工具理性 审美现代性 人文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被提出以来,至今可谓方兴未艾,不仅有一些 教授学者们一以贯之的理论支撑,更

2、有众多“时尚人士”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体力行,大有 将日常生活无边审美化之势。如果把这种现象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似不为过。它 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文艺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如何正确看待“日常 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艺学、文化研究者需直面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概说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容“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英语术语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中译名。从 理论资源上来看,主要来自两部著作,它们一是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 1998 年出版的重构美学,二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 1991 年出版的

3、消费主义和后现 代文化。(张扬大众文化理论)。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指一战以来产生的艺术类亚文化。 其二,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 其三,指深深渗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主要包含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两方面互 动的内容:一是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物品,使之变成艺术对象;二是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 活转变成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周 宪文化研究关键词)。如果前者可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那么后者则对应了“审 美活动日常生活化”。这两方面归根到底,都是为了

4、追求一种悦耳悦目的感官享受。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它的两个主要理论来源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何谓后现代主义?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兴起于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它不再象现实 主义那样张扬理想、建立中心、推崇英雄,以雅为终极目标;而是注重凡夫俗子的本我,消 解中心,探讨平面的精神模式,以粗俗坦荡为自我追求。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三 个层面的含义,都表征了审美、艺术向日常生活大举进军的后现代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厘头式的“大话西游”,插科打诨式的戏说红色经典(如新编沙家 浜、林海雪原),只图博君一笑式的所谓轻松古装戏(如武林外传、十全九美),都

5、 被编剧们勇气十足地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加以审美包装,为的都是突出那个本色粗俗不堪 的“本我”,最终成为理想缺失、英雄不在场的文化快餐。而那些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 着奇形怪状的红男绿女,自以为是紧跟风尚、标举自我、个性十足,殊不知在盲从中迷失了 自己。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唯美主义我们知道,英国的唯美主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精英文化的 范畴,“为艺术而艺术”;二是唯美主义者的生活实践,“为艺术而生活”(周小仪唯美主义 与消费文化)。而这唯美主义第二条的应有之义,是王尔德大力提倡并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 行的。这就暗合了费瑟斯通所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第二个层面的含义,也与周宪

6、所解释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相符。由此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唯美主义者 生活艺术化实践不无干系。唯美主义者生活艺术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生活当作艺术品,对之进行审美观赏; 二是对生活的参与和改造,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艺术化的“人格”(周小仪唯美主义与 消费文化)。这是一种唯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人生”,是王尔德式的“为艺术 而生活”的主张。王尔德手持百合或向日葵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其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表明的是一种高雅脱俗的生活态度。然而,唯美主义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一尘不染,纯 粹是象牙塔里的杰作。相反,唯美主义十分贴近生活,十分通俗,也非常时尚。它既有高雅

7、 文化的一面,还有通俗文化的一面。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春哥(李宇春)的长裤“、纯爷们” 小沈阳的“英格兰情调”的长裙,这些后现代色彩浓厚的意象,无一不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象 征,一种显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性象征,虽然难以称得上大雅,但足以称得上大俗。一个 崇尚艺术自律的文艺思潮却在日常生活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能不让人惊愕。二、韦尔施的审美四层次在重构美学一书中,韦尔施提出了审美化的四个层次:1、锦上添花式的日常生活 表层审美化;2、技术和传媒对我们物质和社会现实的审美化;3、生活实践和道德方向的审 美化;4、彼此相关联的认识论的审美化。韦氏的观点十分清楚,他对前两个层面的审美化是持一种否定的

8、态度,特别是审美的 第一个层次,尽施批评与嘲讽。他认为日常生活表层审美化“只是从艺术当中抽取了最肤浅 的成分,然后用一种粗滥的形式把它表征出来。美的整体充其量变成了漂亮,崇高降格成了 滑稽。”这种审美化注重的只是感官享受,追求的是一种快感,“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 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而这种持续不断、无处不在的 过度的审美化,消解了美的本质,导致了审美的麻木和冷漠,“使每样东西都变美的做法破 坏了美的本质,普遍存在的美已失去了其特性而仅仅堕落成为漂亮,或干脆就变得毫无意 义。”在第二个层次上,韦尔施指出,由于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的介入,现实被“软化,” 被

9、“悬置”,“真实日渐失去其本真、操守和严肃性”而成为“存在之轻”。技术和传媒使得 我们的生活渐趋完美和透明,然而,正如博德里亚在透明的罪恶中所言,完美本身就是 罪行,“完美的罪行就是创造一个无缺陷的世界并不留痕迹地离开这个世界的罪行。”在第三个层次上,韦尔施看到了美学与伦理学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伦理/美学这一概 念,直接指向推崇压抑、空阔、裂隙和另类的“盲点文化”。韦氏非常看重伦理/美学的道德 规范作用,指出美学对于生活不应只是一种装饰关系,而应是伦理/美学的权威。美学的表 面可能作为设计的外形,但其内核却是伦理/美学,它追求的目标是公正。在最后一个层次上,韦尔施认为认识论的审美化是“一切审美

10、化中最根本的一种”,它 是一种“原型美学”,是“当代的美学立场”。认识论的审美化,就是“认知的审美化”,它 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起点,表明“我们的认知就此根本特征而言,是审美地构成的”, 如其本然把生活现象表现出来,这本身就是审美的,而认知的审美化也只能在生活现象上表 现出来。在这里,盲点文化与认识论的审美化结为一体。由以上可以看出,韦尔施所极力倡导的既非浅层次的日常生活表层的审美化,亦非技 术和传媒所带来的审美化。而国内至今依然勃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把韦尔施拉入到日常生 活审美化的阵营,却在这两个层面上逗留不前,不肯跨入到第三乃至第四个层面上,这就有 点让人颇费思量。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工

11、具理性的内在扩张在当下市场经济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实现 的,没有商品消费,审美也就无所依附。在博德里亚看来,“我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而是 商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确切地说消费的应当是商品所具有的那种“符号价值”。符号图 像通过广告等媒介的商业操纵,不断重构当代都市的欲望。博德里亚认为何商品化消费(包 括文化艺术),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标示其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准高 下的文化符号。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已经不再取决于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是否具有交换 价值,而是取决于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码。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经不是仅仅是消费 物品本

12、身所具有的内涵,而且是在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表 面上是对人的感性的解放,实质上却是在盲目歌颂技术的力量的同时,将自由与个性定位在 消费能力上面,是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媾合。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文理性对于人的存在与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资本的参与和渗透之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艺术化表现出工 具理性对人更为彻底的操控。比如,同样是遮羞蔽体的功能,已经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了的消费宁愿花大把的 钞票买名牌衣服,而不愿选择更为便宜的非名牌。他们所看重的就是名牌商品本身所代表的 一种“符号价值”。所以,韦尔施也说“你实际上得到的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购买到 广告所宣扬的

13、生活方式。消费者在一种被动迷醉状态下被物化成社会存在中的符号自我身份确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正是资本对审美感性全面渗透并加以重 新控制的表现。正如阿多诺的“审美物化”观念所提示的那样,在消费主义弥漫的“物的时代”,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审美的人文精神变成了文化,而文化却被商品化, 最终被消费者消费(消费化)。人们被广告所提供的虚假的承诺(如幸福、民主等)所包围 如博德里亚所言,“广告既不是让人去理解,也不让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商品过度消 费和刺激消费只会导致社会机体和心理慢性堕落。无论是纯粹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 象,总是以美丽诱人的方式遮蔽了资本扩

14、张所造成的感性物化这一残酷现实,并以普遍主义 的姿态强化了强势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不平等结构。审美就是要以艺术的方式,把人从物化的 过程中解救出来。四、呼唤审美人文价值的回归勿庸讳言,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社会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我国已明显进入了大众 传媒时代,借助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引发的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艺产品跨文化营销态势, 构成我们时代特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景观。它将市场和消费机制引入审美和艺术领域,意味 着评判文化艺术作品高下优劣的权威不再仅仅是少数专家或行政部门,而让大众有了更多的 参与权利。如以票房和收视率为标准考量影视剧的成功与否,这显然是大众文化深入普及的 直接结果。当然,过分强调日

15、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性亦不足取。其实,作为对中国古代审美理想 的影响十分深远的道家文化对此早已有了比较清醒的体认。道家的思想是建立在以超自然的 “道”作为宇宙本原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老庄反对人为的、现世的、以牺牲为代价的装饰美。 在老庄看来,现实生活中的美丑都是现世的、有限的,无所谓美丑。所以他们不追求现世的 美,而追求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越现实的永恒之美,也就是“有情有信,无为无 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美。从道法自然的原则出发,老庄提出了“素朴”的 审美原则,以自然之美作为最高的美学理想。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则提出 了“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强调的都是不加人工,

16、不用文饰,让事物以本来的自然之美呈 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韦尔施的审美四层次中的最后一个层次。日常生活审美化更为看 重的是悦耳悦目的感官享受,审美的目光只是停留在经过巧妙装饰的事物的浅表之上。在这 些“审美化”了的事物背后,隐藏着人被工具理性所操控的现实。很显然,要想把人从物化 的过程中解救出来,走“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路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它非但不能让人得到解 救,反而却有被工具理性招安的危险。一般认为现代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它的物质和工具层面,它让我们的物质生活 水平前所未有地大提高;二是它的价值和道德层面,它是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 也是康德鼎力鼓吹而不人云亦云的人文精神。(张场大众文化理论)。在商品社会中,人 为物役,工具理性堂而皇之地湮没了现代性重视人文价值的一面。因此,高扬审美的现代人 文价值,注重道德的弘扬,以认识论的审美化而来指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前进方向,应是人 类超然物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