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500875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论文关键词】中华苏维埃文化特征发展趋向文化互动【论文摘要】中华苏维埃文化具有农村文化的典型特征:它强调文化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文化机构实行政府宏观指导、群团自治的民主化管理方式。苏维埃文化受俄国革命文化的影响,二者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其基本特征延续至今并蕴含于当代先l进文化之中:中华苏维埃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的主流文化。本文拟对中华苏维埃文化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向以及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互动关系做一论述。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对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华苏维埃文化的总方针苏维埃文化是指以前苏联为典型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急剧扩展时期,欧

2、亚各围本土文化受苏联政治模式影响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态,是20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中国苏维埃文化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集中而明确地阐述了中华苏维埃文化及其内涵。毛泽东指出,“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为此,必须在苏区大力开展“苏维埃文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不仅仅提出了“苏维埃文化”这个新的文化概念,还指明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在苏区开

3、展文化运动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苏区“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手里,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给与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因此,现在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加速地进行着革命的文化建设了。”毛泽东在这里揭示了苏维埃文化以广大贫苦工农为主体。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大力发展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执政的重

4、要T作目标与任务之一。“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T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其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包括了以小学和成人的启蒙以及干部训练在内的多层次的教育。毛泽东对苏区教育状况作了总结。他认为,苏区虽有列宁小学3000多所,但还缺乏完备的专门教育的建设,这无疑应该成为教育计划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十分重视对红军干部的培养,“为了革命斗争领导干部的创造,我们已经建设了红军大学、

5、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及教育部领导下的许多教育干部学校。”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苏区的干部教育规模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始终认为,革命干部的教育同工农大众文化的普及在方法和程度上不同。干部培训属于专门教育,应在普通教育的发展之后发展起来。毛泽东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明确了工农普通教育与干部教育的关系及发展顺序。苏维埃文化艺术源于民间,创新服务于工农大众。苏区文化艺术活动随着乡村革命的深入而开展起来,其传播以戏剧、演讲、山歌传唱、红色报刊的发行以及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其中中央苏区的戏曲运动波澜壮阔,影响很大。二、中华苏维埃文化面向工农群众的文化品格与特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苏区,要组织、动

6、员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文化工作十分艰巨。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先进的思想、革命的理论以及科学的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中国苏维埃文化建设体现了面向工农群众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品格和特征。(一)苏维埃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20世纪30年代,“全国文盲数目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文盲比例更高,其中绝大多数是广大贫苦的工农群众。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经成立,就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苏维埃实行免费、普及的教育制度。1931年l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大纲宣布:“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

7、利为目的”,“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免费教育才能使贫苦工农大众真正获得文化教育的权利。因此,免费普及教育在当时是实际的需要。(二)苏维埃教育以初级小学教育为主体。近代中国的教育通常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递进式的系统的国民教育。苏维埃教育则以初级小学教育为主体,这种教育在苏维埃文化建设中占有极大的分量。1931年lO月湘赣苏区省委工作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的比例是730:3。1933年l1月,毛泽东亲自对长冈乡做了调查,结果显示,长冈乡就有“列宁小学四个,每村一个”,儿童入学率“占全乡学龄儿童总数百分之六十五”。而在苏维埃建立前,苏区儿童入学率不

8、到l0。1934年1月,根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苏区不完全统计,在2932个乡中,共有列宁小学3052所。已有的数据表明,各省、区、乡苏维埃范围内的文化建设中,以小学教育最为突出,尤其以乡村初级小学的建立最迅速、最普遍,成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一大特点。1933年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有关小学教育建设的最多,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小学管理法大纲、小学教员优待条例、列宁小学小学生组织大纲、小学课程教则大纲等等。从当时的苏维埃文化教育制度建设来看,小学教育放在了最为突出的地位并且已经步入正轨化和法制化。(三)成人教育规模远胜于初等小

9、学教育。苏维埃政府为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红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广泛开展了成人革命教育活动。夜校、识字班组以及扫盲俱乐部是苏维埃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二苏大的报告中对各省苏区的成人教育状况有较详尽的统计:江西福建粤赣三省苏区有补习夜校6462所,扫盲俱乐部1656个,江西粤赣两省的识字组有32388个。这组数据与中央苏区的小学数量相比较可以看出,以扫盲为主要内容的苏维埃成人教育规模远胜于苏区初等小学教育。在同一时期,毛泽东完成了对长冈乡、才溪乡两个乡的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反映了苏区成人教育的状况。报告称,长冈乡“办有夜校九

10、个”,“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青年成年共四一二人,大多数进了夜校”。“学员书纸笔墨自备,油灯也自带”,“九个夜校教员,七个是乡苏代表。都是尽义务的。”才溪乡也有“夜校八个”。这组统计数据表明,各苏区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成人扫盲运动。中央根据地还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加强对红军官兵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各方面急需的干部和专门人才。(四)实行群团自治的民主化管理。随着苏维埃政府政权的巩固和执政范围的扩大,苏维埃文化管理职能日益凸现出来。1931年11月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规定,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部门为“教育部”。但同时颁

11、布的苏维埃地方政府暂行组织条例却又规定,省县区各级苏维埃在执行委员会之下设置“文化部”,城市苏维埃设置文化科,乡苏维埃不设置专门文化机构,只设置兼职的教育委员会,由乡苏统一管理乡苏维埃文化建设。这样就形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设置的文化管理机构的不统一,并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展开。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布训令,要求将地方苏维埃政府中的“各级文化部改为教育部”,阁(P3O)在各级教育部之下增设普通教育科和社会教育科,分别主管各种公共文化事业。从人员配置来看,省级教育部设部长1人,副部长1至2人,秘书1人,各科科长各1人,总计不超过7人。各县区市级苏维埃教育部设正负部长各1人,各科科

12、长各1人,文书1人,总计不超过6人。即便是中央教育部下设的面向全苏区文化管理的艺术局和巡视委员会,其人员也不超过9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苏维埃文化管理机构统一,人员设置精干,大大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苏维埃文化教育管理机构为各级教育委员,实行群团自治的民主化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苏维埃基层教育委员南该区“列宁小学校长,补习夜校校长,俱乐部主任,共产青年团、工会、贫农团、少先队、儿童团、女工农妇代表会等团体的代表组织之”全权负责辖区内“一切文化教育事业之发展”,委员均为兼职。其中,市苏维埃教育委员由7-l1人组成,乡苏维埃教育委员由9-15人组成。这种管理方式

13、体现了苏维埃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三、中国苏区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将中华苏维埃文化置于世界革命新格局下,用更广阔的多维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中国新文化是世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一方面受国内左翼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国际无产阶级文化思潮的驱动,同世界先进文化构成明显的互相影响和互动的关系。首先苏区的文化活动与世界苏维埃文化的交汇融合。苏区革命文化的领导人大多留学苏联,受苏俄革命和文艺影响较深。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使苏区的艺术活动与世界苏维埃文化交汇、融合。以苏区戏剧运动为例,苏区戏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瞿秋白、李伯钊、沙可夫都曾留

14、学苏联,精通俄语,对俄罗斯文学、艺术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瞿秋白对苏俄革命有深切感受,着有赤都心史和俄乡纪程。李伯钊是中央苏区戏剧运动的主要开拓者,她广泛介绍世界苏维埃革命与俄罗斯文化戏剧,还根据从苏联带回的剧本组织排演了大型现代话剧明天、最后的晚餐、黑人吁天录以及反映苏联国内战斗生活的话剧骑兵歌等优秀外国剧目,受到广大红军官兵和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沙可夫创作的大型话剧我红军的成功上演,引起群众的强烈反响,是当年苏区上演场次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话剧。当时的红色中华对其进行了专门报道,称之为“苏维埃文化与工农大众艺术的开端”。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各苏区组建了苏维埃业余剧团红色戏剧运动渐成规模。1932

15、年,在红军学校政治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个专业话剧团八一剧团。剧团先后在瑞金、兴国、宁都、汀州等地进行演出,影响不断扩大。其后在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沙可夫的主持下,八一剧团改组扩编为二农剧社,各地分社会员多达六七百人。工农剧社以提高工农劳苦群众政治文化水平,激发群众革命热情,参加革命战争,弘扬无产阶级艺术为宗旨,其创作题材广泛,主题鲜明,表演活泼,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34年2月,根据教育部长瞿秋白的建议,工农剧社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由李伯钊担任校长。瞿秋白对学校工作十分重视,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制定出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与苏维埃剧团组织法,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进度都作出

16、了详细、切实的规定。苏区戏剧运动波澜壮阔,戏剧艺术逐渐成熟,推动着中央苏区文化运动不断深入发展。其次世界文化与苏区民间艺术的互动。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根植于革命斗争火热的现实土壤中,在广泛采用民间艺术的同时,还注重对区域民间艺术的开发、创新,把革命内容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圈气派的、民族的、大众的革命文化。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方面,它有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并同国统区的左翼戏剧运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国统区的左翼戏剧运动本身就是在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161(P7o6)苏区戏剧运动曾得到国际左翼作家史沫特莱、斯诺以及尾崎秀实的大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