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50086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一代枭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桓温世说新语中的争议英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分析作者 2012级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王子妍摘要:世说新语一书,记录了魏晋时期名士的逸闻轶事,而桓温是出场次数最 多的人物之一,仅次于王导和谢安。桓温从没落的军人世家,凭借过人的胆识与 智谋,一直当上权倾朝野的大司马,甚至几乎改朝换代。桓温是一个英雄,也是 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然而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他传奇般的人生,与他的性格息 息相关。关键词:世说新语 桓温 性格 争议 士族 篡位正文:世说新语一书,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其中,记录了千载之前魏晋 名士的逸闻轶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一 千多则,大多是当时士族的言谈举止

2、,其中尤其以王谢两大家族居多。然而,亦 有一个另类人物,出身家道中落的将门,曾备受东晋士族的轻视,却在世说新 语中被大量记载,被提及的次数仅次于谢安,王导。他就是一生中充满争议的 一代枭雄,东晋大司马桓温。桓温(312373),字符子,汉族,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相貌温伟, 有奇骨,面有七星,刘惔称之“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幼年丧父,少年结 交名流,与刘惔、殷浩齐名。枕戈泣血十八岁手刃父仇。后与庾翼相交,受庾翼 推荐,娶晋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并任琅琊内史,步入仕途。历任征西大将 军、开府、南郡公、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录尚书事等职。桓温一生饱经风雨,幼年时家道中落,

3、父亲早亡,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才能勇 略,一步一步获得赫赫功名与地位,与一般士族子弟依靠家世背景,无才无德也 可身居高位,截然不同。少年时,在桓温的父亲桓彝未曾去世前,桓温也曾过过一段豪杰义气的贵族 公子的生活。他放浪赌场,曾一次输的身无分文,全仗好友袁耽出手相助,将所 输钱财全部赢回,逼得债主懊恼不已,而两人则拂袖狂笑而去。由此可见,少年 桓温也是一个任侠放荡的公子哥。当时的桓家家境尚好,才能容得桓温年少轻狂。将门之后,姿容俊美,此时的桓温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一如大多数贵族公子般, 游戏市井中。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命运弄人,桓温极可能像大多数贵族子弟般, 依靠父亲提携,在军中担任一官半职,衣食无

4、忧的过完一辈子。然而好景不长,公元327年,东晋发生“苏峻之乱”,桓彝壮烈殉国。死时, 桓温才十五岁。父亲早逝,留下尚未成年的兄弟五人,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 活的依靠。一次母亲生病要以羊为药引,竟也无力购买,结果把幼弟桓冲典押给 卖主,才换得一头羊。身为长子,桓温责无旁贷地成了这个破碎家庭的支撑。这 段艰难时刻,少年的桓温饱尝辛酸与屈辱,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产生了要 出人头地的决心。生活并没有磨去他的锋芒,此时的桓温依然是一个热血少年, 苦练三年武艺,只身闯入杀父仇人江播的灵堂,拔剑出鞘,一连手刃了江播的三 个儿子,然后镇定而去,将惊恐的吊唁者抛在身后。在当时,为父报仇并不犯法,反而是一

5、件值得广为称赞的事情,何况江播是 曾经参加过叛逆的乱臣贼子。或许桓温也没想到,自己为父报仇的事情竟很快传 遍了全国,更没有想到,这成了他出人头地,走向一代枭雄的契机。很快,桓温的事迹传到了晋成帝的耳中,后来,晋成帝亲自接见了他,与之 对谈,见他容貌端庄,器宇轩昂,才学过人,大为喜爱,不仅允许他承袭其父的 万宁男爵位,封为琅琊太守,还把南康长公主许配给他,招为驸马,列为皇室成 员。若是一般人,有权有势,又成了皇亲国戚,恐怕就会安享富贵荣华的生活了。 可桓温就是桓温,他不屑同一般的驸马爷一样“吃软饭”而是希望凭才干建功 立业,彻底摆脱东晋士族对武官的轻视。所幸的是晋武帝也没有“常人遇之,常 婿畜之

6、”(晋书),任命他为安西将军。公元345年(永和二年)11月,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 他上了表就出发,所以朝廷虽有异议,也无从阻止他了。而当时朝中大臣多认为 他此去必输无疑。然而,桓温初师大捷,一路打到成都,灭了成汉,不仅使之并 入东晋,而且赢得了老百姓的极力拥戴。桓温的举动,实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蜀地险恶,己方孤军深入,极有可能败北。桓温其实是一个谨慎的人,这无疑是 他迫切想要树立功名威望,改变众人印象,提高自己身份的决心体现。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攻打前秦,将开国君主符健 打得只剩六千老弱。桓温本已将长安团团围住,无奈军粮不济,只得抱恨而归。 两年后

7、,桓温第二次北伐,克复西晋旧都洛阳。他原想劝晋穆帝还都洛阳,可朝 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贪图安逸,另一方面担心桓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没有 同意。最后,桓温只得挥师还晋,光复之地及洛阳重又落入北方胡族之手。第三 次北伐,一路打到枋头,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 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桓温再次含恨而回,深感耻辱。几次北伐均功亏一篑,可恨朝廷人心不齐,不能光复中原,是桓温心中最大的遗憾。随着权力的渐渐增加,桓温产生了取而代之,一统天下的想法。“既不 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他心中所想,已是谋朝篡位了。公元371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以大司马 专

8、权。次年,简文帝死,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把 皇位让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大为失望,带兵进兵建康,后考虑到朝臣悉数反对, 又在谢安,王坦之的劝导下,退兵回营。后将兵权交给其弟桓冲接掌。不久,桓 温病死,终年六十二岁。古云:“时势造英雄。”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生长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在桓温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的得到了极好的诠释。从意气风发的美少年,到驰骋 沙场的青年将军,再到大权在握的大司马,最后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仍旧是 一个心愿未成的老人,一个悲剧的枭雄。桓温,其实是一个重情重义,才能过人,心怀善念的真血性的英雄,然而, 早年的备受排挤使他养成了极度自尊,渴望被重视

9、,被认同,又骄傲的个性。他 想要获得别人的尊敬,渴望实现光复北地的愿望。谋反的意图,也不过是不被信 任,愿望受阻后,在失落之中不甘心的反抗。他有曹操的谋略,却缺少了孟德的 魄力和冷血,这也是他篡位未成的原因之一。桓温是一个爱民的官员。桓温担任荆州刺史时,一心实行仁德的政策,刑法 极轻,乃至被桓式嘲笑,他反而认为“我犹患其重。”桓温是一个仁善的人。他 惩处了捉走小猿而导致母猿悲伤致死的士卒。由此可见,作为身居高位又驰骋沙 场的大人物,他并没有冷酷无情,漠视生命,而是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他不 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桓温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与谢安惺惺相惜,虽然身处对立的阵营,却 没有阻止两人的友

10、谊。桓温尊敬谢安的才能气度,曾将其文章以“碎金”相称。 他与人相交,不拘小节,曾在谢安未曾梳洗时与其畅聊到黄昏,而不以为意。再 后来,桓温进兵建康,与谢安兵戎相见,面对昔日好友,他也未曾痛下杀手,反 而被其劝阻退兵,功亏一篑。试想若无桓温的重情重义,谢安又怎可能从此处生 还,成为一代名臣。桓温被友谊牵绊,又顾忌群臣反对,才抱憾而归。桓温胸怀谋略,又是一个爱憎分明,真情真性的人,他经常毫不隐瞒自己心 中的爱憎及所思所想。桓温憎恶王述,曾直说他是母狗;桓温与刘惔不和,径直 用弹弓打坏他的枕头;途径王敦墓地,直赞他是“可儿”,丝毫不顾忌王敦曾经 谋反叛逆;他直述自己想要留名于世的渴望“既不能流芳后世

11、,不足复遗臭万载 邪! ”。桓温毫不虚伪做作,这一点远远强过那些道貌岸然的士族。他真情真性待 人,在人人戴着面具的官场上,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一点。即使放到现在,又有哪 个高官敢于当众公开自己对同僚的指责?作为一个凡人,桓温自然有其缺点。过于心高气傲,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面对才能不如自己却与自己齐名的殷浩,他一直不服气,“卿何如我!”他敢当 面质问身为侯爵的殷浩。当然殷浩也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句就顶了 回去。后来殷浩因兵败被贬黜,桓温立即就对人说道“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 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连对方落得被贬黜的下场后,还在背后泼凉水, 桓温也有其刻薄的一面。桓温是一个极其好强

12、的人,过于看重功名荣耀。一次王珣问桓温箕子和比干 的行为谁更正确,桓温却单单称赞管仲,说要效法管仲,治理国家。而众所周知, 管仲曾背叛公子纠归顺了齐桓公,才成了一代名相。可见,在桓温的眼里,帝王 只是能使自己发挥才能的工具,一旦最高统治者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桓温是 可以将其弃之不顾的。桓温的争强好胜,与他少年时的落魄经历以及当时东晋重 士族轻武官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武将世家出身,桓温的出身自然是不能与王谢 那样的世家大族相提并论的,因此他在朝廷上时常受到排挤。最为明显的一次, 桓温为自己的儿子向王坦之的女儿求婚,竟引得王坦之的父亲王述大怒,称桓温 “兵,那可嫁女与之!”,这也是桓温一直与王述

13、不和的原因之一。桓温是一个骄 傲的人,而再三遭到士族的打压,几次北伐的功亏一篑也与皇帝和朝臣们的猜忌 有关。越加如此,桓温也就越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就这样,桓温渐渐产生了谋 朝篡位,取代甘愿偏安一隅皇帝,好实现自己收复北方失地,一统中原的梦想。究其根本,桓温如此热爱权势,实在是因为平生抱负不得施展,又得不到信 任的原因。倘若皇帝果真英明,那么桓温绝对是一代文成武定的名臣,两晋南北 朝的历史也将会改写。可惜,时势不容英雄,桓温终未实现抱负,反被冠上乱臣 贼子的骂名。那么,桓温终究没有推翻东晋,与曹操相比,他还是不够决绝狠毒,为人情 顾忌,又过于谨慎。桓温终究只是:“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 未能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般自私。桓温,一个饱受争议的英雄,其实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甘冒生命危险为父报 仇,珍视同谢安的友谊,关爱下属,仁爱百姓。他心怀复国大计,却不得施展。 他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却遭朝廷猜忌。他争强好胜,一心出人头地。他心高气 傲,容不得无能谄媚之人。桓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有好多方面被世人误解,然 而,随着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这些误解终有消弭的一天!参考文献:世说新语历史上的那些枭雄们中国网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