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5001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组成成分作用 干洁空气氮 占干洁空气的99%蛋白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任何有机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氮 氧 维持生物呼吸,也是地表主要的氧化剂二氧化碳占干洁空气1%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氩微量气体含量很小 水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微小尘埃1、水汽:沙漠和极地上空几乎不存在水汽;热带雨林地区,水汽在大气中的比例达到5%。2、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中少量的粉尘、烟雾、晶体盐和一些固态或液态的化学物质。3、大气圈:大气形成连续圈层。大气圈的质量仅占地球总质量的万分之一;大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

2、5千米高度以内,99.9%集中在50千米以内;2000千米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无明显的上界。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物理性质划分。分层高度(千米)特点其它散逸层(外层)离地面800千米以上高度1、空气稀薄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由于地球引力减弱,常有大气粒子散逸到星际空间去热层(电离层)离地面80千米到800千米高度1、大部分气体处于电离状态2、吸收太阳红外线辐射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升高能反射波长较短的无线电波;极光多发生在这一层中间层离地面5060千米到80千米高度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被称为高空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离地面5060千米高度1、臭氧吸收太阳紫

3、外线而升温2、大气主要作水平运动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大气流动平稳, 有利于飞行对流层 赤道地区厚度16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两极地区78千米1、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递减2、对流运动显著3、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对流 层大气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5C,至对流层顶气温约一50C二、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1、防弹衣:绝大多数的流星体在大气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只有少数能到达地表。(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物质总量达上万吨)2、遮阳伞: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对太

4、阳辐射的反射、吸收、散射。(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几乎削弱了一半)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遭强烈辐射。3、保温被: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尘埃、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7590%,使大气增温;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后,同样以电磁波的方式,将一部分反向射向 地面(另一部分地向宇宙空间)。4、举例:特别是具有浓密的低云的时候,大气的逆辐射更强,所以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 朗的夜晚温暖些; 在中高纬度的秋冬季节,晴朗夜间水汽和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热量损失较多, 常出现霜冻; 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小;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

5、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一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一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二氧化碳一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一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 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层大气2000-3000 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 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 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