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49542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病诊断技术及河蟹养殖问题解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鱼类行为表现特征与鱼病1、正常鱼的行为表征水面无鱼。池塘、网箱养鱼,水面不见鱼上浮、跳跃、狂游、乱窜等现象,说明水质好,鱼正常无病。摄食旺盛。在投入饲料后,鱼集中料台摄食,抢食激烈,鱼体互相拥挤、叠层,但不跳跃、不乱窜、不散群,很安稳,这说明鱼正常。反之,鱼摄食不旺或免食即预示着鱼不正常。生长正常。鱼在正常摄食后,投喂颗粒饲料,投料15天后,能见到鱼明显增长,这说明鱼正常;反之,鱼生长缓慢,说明不正常,应检查饲料质量,投料量、投喂次数、鱼体和水质。2、病鱼行为表征跳跃。春片鱼种及新定塘鱼种,在上午及傍晚,个别鱼经常在水面蹦跳,打得水面啪啪响。多数养鱼者认为,这是天气变暖,水温升高,鱼高兴在

2、跳跃,其实不然,这是鱼皮肤上及鳃上生有鱼鲺、锚头蚤等寄生虫所致,应及时对症施药。溜边。鱼不在池中央水下游动,而成群结队在池边朝一个方向游跑,尤其鲤鱼、草鱼表现突出,把池水搅动混浊,这是寄生虫、细菌性烂鳃病或水质开始变坏的一种表现。趴边。鱼头部和脊背发黑,独游,不吃食,单独趴在草窝、池边隐蔽处,见人后缓慢游开再回到池边。特别是草鱼,有的身体还兼有带条状或斑块黄色,这是绦虫病的一种表现。药物刺激(包括消毒剂、杀虫剂)也会造成鱼趴边。沿边跑马。在鱼苗下塘后,在乌仔及夏花鱼种培育阶段,乌仔成群结队沿池边狂游不停,即通常所说的跑马病。预防办法是加大人工投饲量。团团打旋。在早春或晚秋,水温12-20之间,

3、经常出现鱼种成群在水面团团打旋,这是鱼种患有鞭毛虫、纤毛虫等病的征兆。潜水狂游。在夏秋季节,鲢鱼好似潜水艇一样,在水面上忽沉忽浮狂游不停。这是鲢鱼患有粘孢子虫病或烂鳃病的征兆。不摄食。5-8月份是鱼的生长旺期,会出现开启投料机后鱼不上料台,这是水质恶变的先兆,应及时调节水质。炸群。鱼在吃食期间不断的成片急跳,或吃着吃着好似受到惊吓一样,突然成群散开跑掉,过几分钟又回到料台吃食,这是寄生虫性烂鳃的预兆。浮头早、频。一般在凌晨4-6时左右,鱼出现轻微浮头,这是正常的。如果开始浮头时间逐日提前,或突然提前至夜间10时,甚至更早,浮头次数和天数增多,这说明水质不好(有可能是枝角类、轮虫造成的缺氧)或鱼

4、有烂鳃病。3、水质恶变的表征暗浮头。在阳光灿烂晴天,鱼漂浮在水面下20-30厘米处,不吃食不下沉,呈昏迷状,这种形式的浮头属非浮头的暗浮头,是底层死藻在进行分解产生不利于鱼呼吸的有害气体的一种表现,应及时换水或解毒调水。群集池边、池角。鱼种或成鱼成群结队集中池边,头朝岸边,见人惊吓也不逃跑、不吃食,这种现象,多为小三毛金藻或裸甲藻毒素所致。突发性成群集体上浮。这种现象与普通缺氧浮头不同,鱼成群上浮就是在太阳出来后也不下沉,反而越到中午越厉害,这是因为浮游植物营养失去平衡,产生有机酸、氨氮、硫化氢、亚硝态氨所造成的。三、渔病诊断饲养淡水鱼类及时诊断鱼病,并做到对症下药,是搞好饲养鱼类病害防治工作

5、的重要环节。1、现场调查鱼发病原因的多样复杂性给诊断带来很大难度,单纯检查鱼体不一定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出现鱼病表征。为了诊断确切,一定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解鱼病发生的全过程(即何时开始死鱼,每天死亡数量以及病鱼的活动情况等)、历年鱼病情况(去年同期发生过何时鱼病)、周围环境(水中是否有敌害,附近有无农田和工厂)以及放养密度、施肥、投饵、运输、拉网等饲养管理情况。正确诊断鱼病,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2、诊断方法(一)观察了解:1、水色:水中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浮游动物2、鱼的活动情况:健康鱼成群集游,活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病鱼通常离群独游、浮

6、于水面、行动呆滞,反应迟钝,受惊后有时略向水底潜游,然后缓慢游出水面,有时病鱼在水面狂游或在水面断续跳跃等。3、鱼的摄食状况:健康鱼摄食能力强,采食量较稳定;病鱼摄食减少或不吃料:如鱼摄食减少,应结合天气、水质等变化进行分析;若天气、水质变化不大,应考虑鱼病。4、鱼的体色:各种鱼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色:如健康草鱼背部为淡黄色,当患肠炎病时,体色变黑;鲢鱼、鳙鱼患病时,体色苍白,失去光泽。5、鱼的体形:健康鱼体形标准,肌肉肥厚;病鱼头大尾小、背窄、肉薄、呈干瘪状,有的弯曲变形。(二)一般检查:用肉眼直接从鱼体患病部位找出病原体,如锚头鳋等大型寄生虫;或根据病鱼的症状来判断,如病毒、细菌引起的鱼病(如

7、患赤皮病的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疏松脱落,尤以腹两侧更为明显,鳍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检查的步骤:先检查体表(头部、眼睛、口腔、鳍、鳞片);再检查鳃部;最后剖检内脏器官(肠、肝、鳔、性腺等)。对于有疑点的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压片,用显微镜做进一步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肉眼不能看清的小型寄生虫,需要显微镜放大检查。有时并发几种疾病,究竟哪一种鱼病为主,也需显微镜加以判断。1、镜检水体中是否存在有害浮游生物及其数量。 2、鱼体表和鳃部是鱼类发病的主要部位,一般作为显微镜检查的重点。从病鱼的体表(鳞片、鳍)刮取体表粘液涂片;剪取鳃丝和解剖内脏组织涂片,用显微镜检查或作细菌培养等诊断鱼病。用

8、于检查的鱼,一个鱼池至少取3-5尾,最好是即将死亡或刚死不久的病鱼,每一处检查部位,均需制2-3片标本。刚开始接触鱼病时会遇到一种困难,即寄生虫的数量与鱼病的关系。寄生虫少量存在对鱼类健康并不会带来很大影响,在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只有当寄生虫达到一定数量时鱼才会生病、死亡。如车轮虫、斜管虫等小型寄生虫在中倍镜下检查,平均每一个视野有数十个以上,才会引起鱼病。(五)确定给药时间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1、给药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11时前(一般为9001100)或下午3时后(一般为15001700)给药,因为这时水体溶氧高毒副作用小,出现异常后可及时处理。2、最适给药时间还应考虑以下方面:(1)

9、、渔药理化性质:多数渔药在遍洒给药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因而不宜在傍晚或夜间用药(某些有氧释放的渔药除外,如过氧化钙、双氧水等);外用杀虫剂不宜在清晨或阴雨天给药,因为此时溶氧低,极容易造成动物中毒。(2)、天气情况:池塘泼洒渔药,宜在上午或下午施用,避开中午阳光直射时间,以免影响药效;阴雨天、闷热天气、鱼虾浮头时不得给药。 (3)、环境因素 :常用杀菌剂和杀虫剂的药效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一些杀虫剂的毒副作用也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如硫酸铜在35时全池泼洒就很容易造成中毒,应避免高温用药;对于逆温性的渔药,如菊酯类杀虫剂,更不宜较高的温度下使用;有些渔药对光线较敏感,见光后易挥发、分解失

10、效,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碘制剂等,因而不宜在中午光照较强时使用。常规药物的用量是指水温20时的基础用量,水温达到25以上时,应酌情减少用量,低于18时,应适当增加药量。(4)、注意不同养殖种类、年龄和生长阶段的水生动物对渔药敏感的差异性;对特种水产养殖动物要慎重用药,最好使用之前要小试;池塘“转水”时禁止大剂量使用消毒剂、杀虫剂;混养池塘中使用渔药时不仅要注意患病对象的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选择的药物对未患病种类是否安全。(六)疗程的确定 1、疗程长短应视病情的轻重、病程的缓急、渔药的作用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而定,对于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疾病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应视具体的病情决

11、定是否追加疗程,过早停药不仅会导致疾病的治疗不彻底,而且还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2、一般来说,抗生素类渔药的疗程为57天;消毒剂类药物疗程为12天。(七)渔药使用效果的判定 1、养殖环境改良剂能使养殖环境主要指标改善50%以上为显效,10%40%为有效,10%以下为无效。施药2-3天后,养殖水生动物生理活动应能恢复正常。2、抗微生物药物与消毒剂有效率在85%以上为显效,60%85%为有效。 3、杀虫药物有效率在85%以上为显效,60%85%为有效。同时还应考虑药物对寄生虫杀灭、虫体活力抑制、动物行为的变化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另外,给药后若鱼出现新症状,应慎重判断是否与用药有关;给药后病情恶

12、化,死亡数保持治疗前的水平或超过治疗前的水平,则认定为无效。此时应进一步检查、诊断、分析原因,为继续治疗做出决定。若一时找不到适用的渔药,且用药后养殖效益分析处于亏损状态,可暂时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调节池塘理化状况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如发现用药后有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报告有关技术员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注意排水和添加新水、增加充气量等。 河蟹池塘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案1、为什么池塘水体发红、发黑及处理方法?(1)水体发红的原因:水草腐烂后被河蟹搅动或池水翻动扩散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发红;显微镜观察未发现藻类,而是很多呈红色的有机碎屑;水体中含有大量甲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等,池水在阳光照射下呈

13、红棕色,且藻类在水中分布不均匀,成团成缕。这些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酱油色,是水质变坏的标志;小型红虫大量繁殖;水体氨氮过高。处理方法:换水方便的池塘先换部分池水,特别是红色较深地方的水。捞出腐烂水草;全池泼洒“底洁爽”或“全效底改”和“原子氧”,氧化分解过多有机质,2-3天后如果还未完全好转,可再次全池泼洒“全效底改”,可长时间改善水体环境;另外,长势太旺盛的水草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控制,在种植水草时要合理搭配,避免单种一种草。如果一旦水草烂后转水,对河蟹影响很大。如果镜检出是甲藻门的藻类繁殖过多导致的水发红,可先换出部分池水,或是用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局部杀藻;第二天或杀藻药效消失后泼洒“优加益生菌”

14、或“活力益水素”和“原子氧”,然后用“活肥”配合尿素调节肥水,可有效控制甲藻类的生长,培育良好水质。如果镜检发现是由于红虫过度繁殖导致水体发红,应先杀虫,再使用“活肥”调节水质。若水中氨氮过高,第一天先使用“全效底改”,第二天再泼洒“优加益生菌”或“活力益水素”,并配合“原子氧”使用。(2)水体发黑的原因:长期投饵过多、水草腐烂、藻类大量死亡或养殖密度过大等导致有机物过多,水中有益菌不足,不能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它们在池底积累越来越多。在天气变化等时水体发生对流,底层有机物扩散到水中,使池水呈黑、脏、混浊等现象。处理方法:换水方便的池塘先换三分之一的池水,特别是黑色较深地方的水。全池泼洒“底洁

15、爽”或“全效底改”和“原子氧”,氧化分解过多有机质,2-3天后如果还未完全好转,可全池再使用一次“全效底改”。可长时间改善水体环境;平时定期(10-15天)使用一次“全效底改”或“底洁爽”进行改底,预防出现水体发黑现象。6.为什么河蟹的腹脐会呈现黑色(俗称“黑底板”)?该怎样预防?正常的河蟹腹部应该是白色或灰白色,但有不少养殖户反映捕捞后发现河蟹腹部颜色呈黑色或黑色斑点较多。这样的蟹一般规格都不大,加上腹脐呈黑色,大大影响了河蟹的外观(卖相),卖价就被打折扣了。河蟹出现黑底板的原因有:池塘水草少或是没有,河蟹一直生活在淤泥上;养蟹前没有清塘,淤泥过厚;后期又不注意改底,使底泥呈现乌黑的颜色。底

16、泥中细菌大量繁殖,附着在河蟹腹脐上,同时也会固定有机质在上面。预防的措施是:在养殖前清理淤泥,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水草占养殖面积的50%-60%左右;定期使用“全效底改片”改底,氧化池底有机质;在河蟹最后一次蜕壳时注意观察蟹壳的颜色,如果发现有不少蟹壳都有黑底板,则再蜕壳结束后用“底洁爽”改底,即消毒又杀菌。选用“菌毒必克”进行消毒,再用“纤纤净”杀灭纤毛虫。7.溶氧和河蟹病害以及养殖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水体中下层的溶氧?任何有生命的动物都需要氧气来进行机体代谢活动,维持生存以及生长的需要。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多少往往是养殖效益好坏的限制因素。首先,当溶氧低时,引起鱼虾蟹等浮头、甚至死亡;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