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49333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导语】大文斗范文网的会员“火牛”为你整理了“登鹳雀楼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教材说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2、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

3、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3、指名读“登”(d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n)。二、解题“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

4、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三、初读课文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四、识字教学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5、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五、写字教学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师范写。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6、作业:写生字第二课时一、看图导入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一

6、)理解词句的意思。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5、小组内互讲。(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

7、情。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

8、)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朗读指导。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

9、齐读。(四)指导朗读、背诵。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2、背诵全诗。三、小结。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四、延伸拓展。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板书: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目标预设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技能

10、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设计思路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11、。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12、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

13、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

14、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