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49289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谈中国诗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谈中国诗一、整体把握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本文结构层次。点读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讲稿节译而成的。本文的听众是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开宗明义: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作者列举中外诗歌,从民族风俗学、风格学,乃至哲理意义学等多个角度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文章在后半部分还申明了本次演讲中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的原因。具体概括为:2本文题目是“谈中国诗”,作者并不仅就中国诗而谈,而是时时与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课文

2、举了大量典型的例子,运用巧妙的比喻,在谈笑风生中,把中国诗的几个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比较的?点读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

3、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的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二、细部探微3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点拨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

4、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4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大量丰富生动的比喻,使文章“雅而不奥,俗而不庸”,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意和表达作用。点拨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5、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 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结尾段中的比喻,有的诙谐中带有无恶意的轻微嘲讽。如“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句,先用狗作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然后紧承这个比喻,用语幽默,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有的来自生活,通俗易懂,用来比喻抽象的道理,让人读后有豁然开

6、朗之感。如用“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来比喻“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用“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的“思家病”来比喻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1中心主旨作者以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诗歌的特征:中国诗歌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篇幅短小,富有暗示性,讲究含蓄蕴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文中渗透着作者深刻的文化心理和强烈的理性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诗歌文化的热爱和崇尚之情。2写

7、作特色(1)化深为浅,化繁为简。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括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2)征古引今,知识性强。作者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

8、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了。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3)幽默风趣,可读性强。作者讲道理,发议论,语言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议论文,往往是艺术地谈笑风生。课文充满了幽默风趣的语言,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3结构图解(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辅弼媲美筚路蓝缕大有裨益B马厩 内疚 咎由自取 不落窠臼C剽悍 狂飙 彪炳千古 分道扬镳D花卉 麦穗

9、除残去秽 不容置喙答案B解析A项“媲”读p,其余读b;C项“剽”读pio,其余读bio;D项“穗”读su,其余读hu;B项都读ji。2填入下列文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白描是使用最_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2)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3)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_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关系_会得到改善和发展。A凝练别具一格只要/就B简练 独树一帜 只要/就C简练 独树一帜 只有/才D凝练 别具一格 只有/才答

10、案B解析第一空:“凝练”重在“紧凑”,而“简练”重在“简要”,“白描”重在于简要而不在于紧凑。第二空:只是说“另有一种风格”,形容书法原无不可;但“独树一帜”为“与众不同,另成一家”义,与后文配合更为贴切。第三空:单独看此句,则难以区分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但联系上文,可以看出,此处意在表达对中美保持正常稳定关系的期望,用充分条件句较为合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遇地撞上心头。B孙海平说:“多年来,刘翔一直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关爱,作为他的教练,我是感同

11、身受。”C面对着中国足球队的过早出局,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头重脚轻,连身子也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D在欧洲冠军杯八分之一决赛的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中,AC米兰队利用克雷斯波的门前补射,一蹴而就,打破僵局,艰难地结束了AC米兰客场对英格兰球队从未获胜的历史。答案B解析B项“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A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不合语境;C项“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可改为“不由自主”;D项“一蹴而就”形容轻而易举,与“势均力敌”“打破僵局”“艰难”等词语意矛盾。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

12、一句是()A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C进入冬季以来,天津水上公园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雪上、冰上娱乐项目深受市民欢迎。D冼星海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过去不仅起过重要的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答案A解析B项“降低”和“流通环节”搭配不当;C项杂糅,去掉“深受市民欢迎”或将“了”改为“的”;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过去起过重要的作用”。二、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

13、面一段文字,回答58题。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

14、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

15、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5这两段文字分别指出了中国诗哪两方面的特点?(4分)答案(1)以抒情诗为主。(2)篇幅短小。6分析下列比喻句的含意和表达效果。(6分)(1)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2)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答案(1)用“空中楼阁”来喻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为了说明中国诗歌的“早熟”。(2)用“闪电战”喻中国诗,说明中国诗篇幅短小的特点。7“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意是什么?(6分)答案“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8“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一句话的含意是什么?(4分)答案说明虽然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但这种诗体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三、课堂延伸(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