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488219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 周礼曾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只能路祭。明代嘉靖皇帝年间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A. 生产方式的变革 B. 宗法伦理的淡化C. 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C【解析】生产方式指人们取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材料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无关,排除A;题干反映的应该

2、是宗法伦理的强化,排除B;明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民间要求同样获得建立宗祠,这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正确的答案是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排除D。2.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诸侯们封建而未割据,独立而非王国。”这说明分封制A. 以巩固宗法血缘为依据 B. 强化了国家整体意识C. 以维护边疆稳定为目的 D. 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实质。分封对象包括周武王的子弟、功臣及先代贵族,并非单纯以宗法血缘作为依据,材料也并没有提及分封中以血缘为依据的信息,排除A。题干材料中所强调西周分封制的

3、实质是周天子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分封诸侯只是手段。所以这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有助于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家观,B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地方分权”不符合周朝的史实,排除D。3. 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先等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A. 血缘与政治间相辅相成 B. 等级秩序森严C. 宗法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刑法趋于完善【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可看出,这些都是违背西周宗法制的现象,将这些现象视为最高层次的犯罪,说明血缘与政治间相辅相成,故A项符合题意;等级秩序森严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这种刑罚对各个阶层

4、都适用,排除B项;C本身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D项“完备”说法错误。4.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力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 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 君主专制至高无上C. 宗法观念逐渐弱化 D. 近亲重臣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三纲五常受到挑战是材料中皇帝权利受到欺凌的表现,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下,权利的高度集中,一旦君主孱弱,会导致大权旁落,这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宗法观念在现在依然有体现,宗法观念逐渐弱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皇权的暂时旁落

5、,不是近亲重臣权力失控,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

6、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5. 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A. 公正严苛 B. 程序规范C. 等级分明 D. 轻罪重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至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律强调的是等级,故选C项。AD项也符合秦律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B题干没有体现。6. 湖南省湘西考古出土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

7、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蜜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秦统治范围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 B. 秦朝郡县制得到全面推广C. 楚国遗民人口迁徙到达湘江流域 D. 秦普及制度引起矛盾冲突【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公元前221年秦朝中央派官吏去蛮荆之地审讯犯人,结果导致当地人的反抗。题干只表明秦简在湖南出土,并不能由此推出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到达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表明了越地这一地方的郡县制度执行情况,由此无法推出秦朝郡县制度已得到全面推广,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提及“楚国遗民流窜”,此项无法推出,故C项错误

8、。秦朝中央派官吏去蛮荆之地审讯犯人,结果导致当地人的反抗,说明秦朝的制度并未得到蛮荆之地的认可,并由此引起矛盾和冲突,故D项正确。7.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A. 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B. 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C. 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 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答案】A点睛:本题比较新颖,涉及学生

9、历史素养相关内容史料与史法。学生平时接触得比较少,因此,本题有较大难度、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分析三个资料所反映内容的侧重点(方向)。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8.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 收归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于中央 B. 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 重视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威胁 D. 维护察举制的公平实践【答案】C【解析】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即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

10、央,A项错误;在专制主义制度下,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日益激化是造成地方割据的主要根源,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桓帝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的目的是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主要信息是关于地方官员任职地域的限制,并未涉及察举制度,故D项错误。9.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 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 D. 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考生不分

11、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也是科举制的作用,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隋朝时,科举制是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科举制始于隋文帝时期,它不分出身和民族,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隋炀帝将科举制度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缓解江南汉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从材料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平等”是本材料的关键词,结合“不分民族、出身、地位”,可推断,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

12、进民族融合以维护国家稳定。10.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健,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上材料表明唐太宗主张A. 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B. 完善用人机制C. 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D. 注重行政规则【答案】D【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与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D项。唐太宗是一位封建帝王,属于统治阶级的范畴,其采取的一切措施最终肯定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自身的绝对权威的,在封建社会里,皇权至高无上,因此,不难判断AC项绝对不可能是封建帝王唐太宗的主张;完善用人机制指的是科

13、举制,排除B。1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明代的内阁不是官方正式机构,其职能只是皇帝在决策时进行咨询,因此内阁制不是宰相制的继承,故A项错误。清代设立军机处,一切大事均由皇帝独断,大臣不得参与决策,因此成为“私

14、下的秘密”,但这并不是说军机处是私密行政,它的机构设置是公开的。故B项错误。从“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进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置之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帝掌握决策权和行政权,这是古代政治的一大变革,故C项正确。从“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深,选项说法无误,但是并非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12. 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边疆观”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上的“边疆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边疆观”。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 两幅地

15、图体现的“边疆观”并无本质区别B. 英国的“边疆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边疆观”不同D. 清朝的“边疆观”的实质是一种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二者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英国的“疆界观”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清朝的宗、藩关系,反映的是传统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故D项正确。点睛:地图类选择题解答技巧:(1)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主要方法: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判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历史特征或形成原因(一般要从历史事物的名称变化、历史事物区域范围的变化和新旧历史事物的兴亡变化三方面来思考)。(2)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13.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对此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