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488162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牡丹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牡丹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丹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牡丹区农机局抽调推广站技术人员对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如 下:一、基本情况牡丹区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地势平坦,是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类型为沙土和 粘土,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属一年两熟轮茬倒作种植模式。年玉米种植面积约64 万亩,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和山东省玉米生产的主要县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 进法的深入实施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大 大提高,促使我区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农机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截止目前,全区农机总 动力150万千瓦,拖拉机11206台,其中大中型3498台,小

2、麦联合收割机2320台, 玉米联合收割机702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232台,小麦免耕播种机786台,配套农机具 20007台(套),配套机具比达到1: 1.77;小麦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 化较为滞后,还没有完全摆脱人工摘穗收获的格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玉米生产机械化 仍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推广和示范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二、机械因素分析1、玉米播种机主要机型有神禾2BY-3型、农哈哈2BYSF-3型、喜洋洋2BYCF-3型、 黑龙江海轮王2BFY-3型等。玉米播种机械受土质、土壤墙情、天气状况、田间道路等环 境因素影响比较大,土壤墙情不好严重影响播种质量和作业效

3、率,田间道路狭窄,大型机械 难以进入,同时配套动力机械的匹配情况影响较大,农机手的操作水平也是影响作业效果的 重要因素。播种机的结构、制造质量等因素是影响机具性能的关键因素,据农户反映,机械 作业时时常造成杂草缠绕、出现漏播、晾籽和镇压不实等现象。2、玉米联合收获机(含背负式、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主要以国丰、玉丰4YW-3 系列为主。经过多年的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主要受田间道路、地块面积和天气状况等 因素制约,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体积大,转弯半径大,不适合在狭窄的田间道路、小面积 地块作业。小型玉米收获机较适应牡丹区玉米生产需求,但也马力小、割台容易堵塞、作业 效率低。农机驾驶员的操作

4、水平也是影响作业效果的重要因素。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民传统种植观念较重。农民受传统耕作意识影响,习惯于人工收获。加之玉米收 获期长,农民抢收的意识不像抢收小麦那样强,使用玉米机收的愿望不像使用小麦联合收获 机那样迫切,而且某些收获机械技术不过关,存在碾棒的现象,因此广大农民对于用玉米联 合收获机收玉米,还不能完全接受,限制了玉米收获机的广泛应用,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 的发展。2、天气不利因素的影响。秋季阴雨天较多,田间道路泥泞,玉米地较湿,玉米收获机 无法进地作业,玉米倒伏现象严重也影响了玉米收获机的使用。3、地块规模小且分散。现存的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地块规模小,种植、收获时间 不统一

5、,限制了玉米收获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手作业时,机械频繁转移地块,不 能充分发挥机具效能,造成机械空转运转时间长,农机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偏高,机手收 入降低,导致先进的农机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严重制约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据农机 户介绍,一台东方红800拖拉机配带玉米联合收获机一天按工作10-12小时计算,能作业 60亩以上,但是在实际作业中被调查的玉米收获机械日平均作业面积一般低于60亩,因 机手技术原因造成作业费用差别较大,操作技术较高的每亩燃油费用需10元,最高的达 15元。4、机具适应性不强。现有的玉米收获机具质量、作业性能等方面与农民的生产要求有 一定差距。特别是前些年由于

6、玉米收获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要求,挫伤了农民 发展玉米机械化的积极性。四、建议及对策1、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府要把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研发企业的管理,对收获机械进行改 进,生产效率较高、适用性更强的机具,促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健康发展。2、做好宣传示范带动。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试验示范推广的辐射作用,加强玉米机 械化收获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规 范组织实施,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提高认识,提高自觉应用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的 主动性、积极性,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3、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适应农艺和农艺适应农机相结合,一方面推动玉米的 种植农艺统一,逐步统一标准化,便于实施全程机械化。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研发适合玉米 种植收获农艺的农机产品,进行广泛推广应用,解决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瓶颈问题。4、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加快土地合理流转进程,大力推广农机合作社+ 农户的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分散、独立、家庭式经营向团体、合作、市场化经营转变,促 进规模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牡丹区农机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