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473097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一、什么是“断句”?先从“句读”谈起。“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 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 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 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 则是句中的停顿。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 诵读上的停顿。二、断句的基本原则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 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

2、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 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句首状语后要断句。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 楚以和”(屈原列传)。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例如,“子

3、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 哉”(尚书)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 者之间则需要断句。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三、断句的基本方法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断句的步骤也大体如此。下面是笔者从网络上搜索到的

4、一则断句训练题。文后 的注释是原题所附。断句示例如下: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 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 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 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注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廉利:锋利;侔:如同解题的方法与步骤演示: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 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 意思;画线的

5、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 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 “之间”)。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一一准确断句的关键。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 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 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 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 部分文字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

6、,此处从略。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 所以,通过大体翻译原文,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断句的准确度。【附】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 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 余家/皆鸟言夷面四、断句的常用技巧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古 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句末语气词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由于

7、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 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有的学 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 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 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 8 个:也一一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矣一一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耳一一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8、”(刺客列传)焉一一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乎一一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邪/耶一一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哉一一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与/欤一一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子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而已矣:“时

9、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11)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12)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13)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句首虚词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 “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 “夫”、“盖”。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

10、(廉颇蔺相如列传)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单独使用的叹词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 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其它例如,借助文体特点;考虑语法搭配;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本文不再一 一赘述。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 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