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472380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综述浅析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摘要: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 的任何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协议。如 今,企业间的战略合作非常普遍,已成为企业商业竞争合作中必然趋势了。企 业战略联盟适应现代的市场,可为合作双方提供下列其他机制中所不具有的显 著优势。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机。 关键词:企业战略联盟、竞争、合作、动机。一、战略联盟的定义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 Hopland)和 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 Nigel)提出,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 或两个以

2、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 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 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但目 前关于战略联盟,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理论;各个 领域的学者也对战略联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布劳易斯等人将稳定的联 盟称之为“准一体化”(Blois,1972)。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 称之为“非标准商业市场合同(W订liamson,1983)。巴特勒和卡尔奈称之为 “被管理或被组织的市场”(Butler等,1983)。索雷利从联盟组织多边性出 发,称之为“网络

3、化”(Thorelli,1986)。汤普森等人将联盟描述为除市场和 管理等级制之外的第三种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工具(Thompson等,1991)。波特 将联盟称之为“企业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 议”(Porter,1990)等。二、战略联盟形成的时代背景企业间的联盟合作的雏形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为了高效率的提供战时所需的物质和各种设备等,大批大型企业签订了 众多的合作生产协定,进行企业间的联盟合作( Franco 1970;Stopford and wells,1972)。不过,直到8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联盟才在世界各国普遍兴起。进入

4、80年代之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以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 代表的信息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国际 市场,加强了资本流动,从而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使国际分工与专业 化协作的程度也愈来愈高,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一 体化。企业传统的内部资源优势,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或质量有 保证,或交货及时,已很难保证取得竞争胜利。并且在市场需求日益多变的情 况下,产品的寿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再加上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企业单纯依 靠某一企业的产品、技术等资源优势,已很难使企业赢得竞争的胜利,所以企 业不论规模大小,均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竞争的

5、加剧也使得企业的利润不断减 少,为了求得生存和竞争优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 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纷纷从竞争中的“你死我活”走向竞争合作共赢,从对 抗走向合作,组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战略联盟。三、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动机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当战略联盟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工商业“时 尚”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对此投入了相当的研究精力,他们以各种理论为基础 来分析战略联盟的形成原因以及战略联盟的管理等问题。例如,企业为什么要 建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建立对企业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战略联盟建立之后 能发挥哪些作用? 对于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机,由于各方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

6、 而形成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如资源驱动、交易成本驱动、竞争战略驱动、动态 能力驱动、学习驱动、风险驱动、社会网络驱动等。下面我们就企业战略联盟 形成动机做详细的分析。1企业间竞争博弈的角度1.1 合作博弈驱动博弈论(Game theory),又名对策论或游戏论”,是一门研究博弈中局中人 (Insider)各自所选策略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各种各样的博弈 活动,例如人们对利益的争夺,常常使人们展开“你死我活”的博弈竞争,同样 是由于利益的缘故,人们又会结合在一起。在博弈论中,根据全局中局中人支 付总和是否为零,可分为零和博弈(zero-sum game)与非零和博弈(non zer

7、o-sum game);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coalition game)与非合作 博弈(non-coalition game)。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市场份 额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市场竞争变为几家企业集团的博弈。在日趋激烈的竞 争中,各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相互交织,企业只有随时警惕竞争环境的变化。由 于优胜劣汰作用,一些优势企业会吞并一些劣势企业,规模会不断扩大,最后 就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垄断,特别常见的是寡头垄断。这时剩余的几个大厂商都 会关注其它竞争对手所采取的行动,以便及时做出反应。然而经过许多次的竞 争轮回后,非合作博弈就会走向合作博弈。这是因为竞争

8、双方在经过多次博弈 后发现,当各自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即不合作时,双方的损失都很大,不仅失败 的一方损失惨重,即使胜利的一方也是伤痕累累。如果双方合作,即采取某种 利他主义的合作规则,则有可能实现双赢的局面。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特点 和结果如表 1-1 所示: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独赢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双赢结果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较咼的效率或效益表 1-112合作竞争驱动 合作-竞争理论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的缺点的认识和适应当今复杂的 经营环境。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 弈。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进行竞争,也有合作,提出了合作竞争的

9、新理念。它 是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强调合作的重要 性,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竞争下的合作就促使了企 业间的战略联盟的形成。 20 世纪末以前,西方企业战略大部分是纯竞争战略, 是商场如战场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 基础之上,商家使用激烈的竞争手段,击败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市场竞 争十分激烈,企业经营成本逐渐增高,利润的逐渐减少。从 20世纪末开始,企 业开始从“纯竞争战略”转向“合作-竞争战略”。企业间的商战,和平与战争同时 存在或交替出现。企业间通过形成战略联盟,在有限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竞争, 竞争相对缓和许

10、多,运营成本也迅速减少。行业间的企业通过形成战略联盟, 通过一个创造并分享一个不断成长的更大市场来获取更高的利润,降低经营成 本,抵御未知风险。2战略管理角度2.1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价值系统)驱动80年代美国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理论,他认为,每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 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如设计、生产、销 售、运送和管理等,这些增值活动的总和构成价值系统,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 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个企业不可能在价值链的各种环节上都具有比较优 势,只要它在某环节上具

11、有比较优势,另个企业在其它环节上具有比较优 势,企业就可以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展开合作。价值链是企业分析竞争优势 的基石,有些活动是企业的优势所在,有些是企业的薄弱环节,企业既可以通 过优化与协调内部活动获得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价值链整合获 得竞争优势,这其中就包括战略联盟。价值链理论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多 个企业通过在价值链某项或某几项活动的协调和共享达到扩展价值链和增强竞 争力目的的活动。例如,对于般的竞争性企业,可以选择在价值链中些环 节如技术开发、营销或服务进行整合,或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或共同合作创造 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样每个企业都受益于战略联盟,最终反映为企业价值扩大

12、和利润的增加。企业不可能拥有价值链上的全部优势,而整个价值链的收益来源于各个相互关 联环节的增值活动。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最大化每个环节对价值链的增值,适 应产品空间的分化和市场空间的价值链体化而产生,并成为两者之间形成战 略联盟直接原因之和有效的对接纽带。2.2 战略缺口驱动泰吉和奥兰德等学者于1988年提出了战略缺口假说。该理论认为国际竞争 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企业的绩效目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而,当企业扫描竞争 环境和评估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和资源时,发现竞争环境客观要求他们取得的战 略绩效目标,与它们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个缺口。这个 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战略缺口的存在定程度上限制

13、了企业完全依靠自有资 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企业“填平”战略缺口的重要手 段,通过战略联盟各方的优势互补,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缺口越 大,参加战略联盟的动力就越大。因此,战略缺口是推动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 中结成战略联盟的重要动力,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参与战略联盟的动机就越 强烈。而导致企业战略缺口扩大的原因可能包括技术进步、企业经营范围、产 业竞争结构、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战略缺口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家企业的竞争地位 不再是完全取决于其内部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 与世界范围内其他跨国公司做结成的战略联盟网络的广度和深度,

14、只有走联盟 合作的道路,企业才能弥合不断扩大的战略缺口,增强在全球竞争生存与发展 的能力。3.企业能力的角度3.1 企业资源驱动根据资源学说的观点,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而资源则包括三类:有形 资源(如厂方、资本金等)、无形资源(如专利、商标等)以及知识资源(存 在于个人、组织及其他具有存储和交流功能的媒介中)。资源基础理论非常重 视企业内部的资源,认为企业的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部累计资源的影 响,正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决定了企业能做什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 地位。资源基础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公司是一组资源的集合,公司通过两种方式来取得 和保持竞争优势:以一种很难或几乎不可能完全模仿的

15、方式配置它的有形和无 形资产;(2)拥有持久的、非专用的、不能完全转移或复制的资源或能力。公司 的竞争地位由一组独特的资源和关系而确定,管理的任务就是随着时间、竞争和 变化来调整和更新这些资源和关系(Rumelt,1984)。为公司合法的、成本和风险 最小获得其它公司有价值的资源,从而形成自己公司的VRIO资源(价值 (value)、稀缺性(rarity)、难以模仿性(in imitability)和组织(organization),这是战略联盟形成的主要动机。通过获得这些资源,公司就 能够最大化它的价值。资源基础论似乎特别适合解释战略联盟,因为公司运用战 略联盟本来就是为了获得其它公司有价值

16、的资源。与强调成本最小化的交易成本理论相比,资源基础论的分析单位不是“交易” 而是“资源”,分析的理论逻辑不是成本最小化,而是强调通过聚集和使用有价值资 源来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资源基础论认为,有价值的公司资源常常是稀缺 的。不能完全模仿的和缺乏直接的替代(Barney,1991 ; Peteraf,1993)。因此,资源 基础论把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用来获取其它公司资源的战略,目的是为了储存公司 以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和价值3.2 企业核心能力驱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亚 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而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 该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 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 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