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471638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5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经济师教材-经济学(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目录一、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1(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3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3(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3(二)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5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6(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6(二)公司制度6(三)公司治理结构7四、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8(一)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节8(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8(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9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10(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10(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11(三)经济

2、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12(四)经济波动12(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12六、市场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13(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13(二)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14(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14(四)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政策目标选择14七、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15(一)金融市场及其运行15(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15(三)金融监管16八、对外经济关系16(一)国际经济组织16(二)对外贸易关系17(三)对外经济合作关系17(四)对外金融关系18九、合同法律制度18第一节 合同的基本理论18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19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20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21第五节 合同的担保23第六节 合同的变更与转让25第七

3、节 合同的终止26第八节 违约责任26第九节 合同的管理和合同争议的解决27十、公司法律制度31第一节 公司法的基本理论31第二节 公司的登记管理33第三节 有限责任公司33第四节 股份有限公司36第五节 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38第六节 公司的财务会计39第七节 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39十一、证券法41第一节 证券法的基本理论41第二节 股票的发行与交易42第三节 公司债券的发行与交易49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与交易51第五节 持续信息公开52第六节 禁止的交易行为53第七节 上市公司收购55第八节 证券交易所58第九节 证券中介机构58十二、物权法律制度60第一节 物权基本理论60第二

4、节 所有权制度66第三节 用益物权制度69第四节 担保物权制度701第一部分 经济学一、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发展过程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

5、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又做了进一步阐释。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亦即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

6、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概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发展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补充;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理解要点: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

7、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

8、和监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1、资源配置现代经济学是指由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经济理论。现代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消费的实质

9、是对产品的需要。需要的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的无限性;二是需要的层次性。资源(生产要素或要素):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资源通常包括:人力资源,即劳动;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由这种初级资源生产的为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资源的两个特点: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资源的多用性。经济学的基本矛盾: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由基本矛盾产生经济问题:如何最优地或有效的配置资源。资源配置: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包括两个内容: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

10、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的两种表现: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源配置概念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为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1)自给自足经济基本上没有资源配置,因为每个个体占有资源,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需要进行资源配置。(2)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是指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资源配置是通

11、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的。首先,中央政府要搜集和掌握有关资源的拥有量、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然后根据政府的特定目标来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然后把这个计划按照行政层次逐层分解下达,最后到企业或其他生产单位。就是说,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地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3)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

12、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在这里,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就如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从而支配着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4)混合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根据不同情况发挥不同的作用。3、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4方面: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

13、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来源北京安#通学校。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规范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分析(1)计划配置方式的缺陷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各级行政部门按照指令性计划分配,也就是由政府直接来配置资源,统一调拨,统一分配是这种体制的特点。在这种计划方式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国家说了算,结果产销不对路,供求失衡现象相当明显,社会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我国解放后相当长

14、的时期内,粮食、布料、豆制品、肉类制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个人消费晶完全凭票证定量计划供应。买粮要有粮票,买布要有布票,有钱没票是无法买到这些紧缺商品的。这就是当时经济生活的特征。(2)市场配置方式的运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也相应地从计划方式转变为市场方式。市场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稀缺资源从产品过剩部门流向产品缺短部门,由劣势企业流向优势企业,避免了资源和劳动的浪费,那么市场配置方式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赢亏,因此每个生产经营者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以获得最大的利润。(3)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

15、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有机结合。为了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片面性,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并不排斥计划,国家的计划方式还是必需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2) 社会主义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