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46841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课程标准细化解读一课程内容摘录1.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观课程标准的的编导觉图编队全体学生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兴趣在教学中陪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4.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定、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5.努力把握语文课程开放而有力,使学生在

2、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二学期目标1.能用变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和主要内容,体味问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课文内容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4.在阅读了解五种表达方式。5.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7.阅读古诗文、文言文时,能有意识在积累感悟中,提高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8.写作方面,能多角度的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

3、特征,能有创意地表达出来,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9.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三.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尊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四.单元及课程目标:第一单元:单元目标:1.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及精读。略读、浏览和阅读能力。2.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在初步领悟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精度品味语言

4、,深入体会文章情景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在美的中积累语言。3.在明确文章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内涵,领悟文章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倾听文章传达出来的人类的呼声,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4.积累与战争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第一课:新闻两则课时目标: 1.理解、积累“锐不可当、业已/阻遏”等词语2.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在阅读中筛选要点能力。4.体会两则新闻不同的语言风格。5.能给新闻拟标题和导语,尝试新闻的写作。教学建议:抓文章特点,扬学生个性,挖创新潜解创设战争氛围,激发爱国热情。第二课 芦花荡课时目标:1.理解、积累“寒暄、阴惨、转弯抹角

5、、张皇失措”等词语。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3.整体感知课文,培养速度文章并概括内容的能力。4.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小说如白洋淀水一样清新的风格。教学建议:品语言以点带面,评人物由表及里。重主导,层层设疑,促主题解疑创新。第三课 蜡烛课时目标:理解、积累“拂晓、瓦砾、地窖、匍匐、鞠躬、颤巍巍”等词语。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真实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自读课文,由深到浅的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朴实的语言,揣摩平淡却震撼人心灵的细节。教学建议:重情景创设,燃心中烛火。重主体意识,展学生风采。重人文熏陶,数和品信念。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时目标

6、:理解、积累“眼花缭乱、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学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概括内容。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笑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悲剧效果。教学建议:重诵读品味,品出人文内涵。重情感交流,升华爱国主题。重读写一体,深挖创新潜能。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时目标:理解、积累“纳粹、杀戳、蜿蜒、朝圣、荒谬、健忘”等词语。学习用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快速自读把握文章要点,并且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声情并茂的诵读。精度细节,品味关键的词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战争的罪恶;感受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明确各国人民反战争、求和平的心灵是相同的。教学建议:强化教师主

7、导,提高自读效率。实施角色换位,体验人物心境。第一单元综合性写习活动 活动目标:积累描写战争的诗词、军事成语、战争名言等,品味人类战争文化的内涵。寻访家乡的战争遗迹,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搜索并整理战争的相关资料,创办一份“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题。摘取专题的精华,师生合作,召开一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主题班会以“战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活动建议:重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自主学习,深入学生的创新潜能。重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群体智慧。第一单元写作训练:写作题目:以抒写和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训练目标:1.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树立维护和平,为全人类幸福负责的信念。2.反

8、思历史,分析现实,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写作指导:1.自主搜索材料,创办“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利;2.互相交流,摘取专利精华,召开“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主题班会; 3.不拘一格,展现个性,倾尽真情,抒写心中期盼“世界铸剑为犁”的心声。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教学时间:22课时课题:阿长与山海经课时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9、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建议: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上海育才中学“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课题:背影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交卸、典质”等词语。 2、品味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作者的感情流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教学建议: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介

10、绍如下: 1、朗读法。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意和表达作用。课题: 台阶 课时目标;1.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教学建议: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

11、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由于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分析“父亲”的形象,便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然要以梳理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前提,所以这个前提应作为突破全文的重点。课题: 老王 课时目标; 1、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

12、知识能力目标”为: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建议:老王是一篇人

13、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学生仔细阅读两遍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现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如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漠不关心,甚至直接忽略,不会有作者那样的感受,不能够理解身份、地位、学识与老王悬殊极大的作者为何要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什么老王去世几年都对他怀有愧怍之情?因为与老王这个形象有距离,所以学生们很可能会有以上几点疑惑。因此,在教学这课之前,我极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走近老王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发自真心的同情于老王的“苦”,感动于老王的“善”,并且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14、拉近学生与生活中“不幸者”的距离,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课题:信客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教学建议:1自读点拨法。本文节选自文化苦旅,但入选部分独立成篇,叙述完整,人物鲜明。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给人以很大的品味赏析的空间和美感,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提高的途径。 3拓展延伸。信客品质的核

15、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察作者的写作意旨。课题:让世界充满爱 活动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自信而深情地演唱歌曲,体会乐曲丰富地感染力,并受到美的熏陶;2、 过程方法目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作品,在体验与感悟中体会音乐的表现力并能歌曲进行再创作。3、知识技能目标:了解G大调的音阶表、准确地掌握歌曲节奏、有感情地表现歌曲教学建议: 情感教育的本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本课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献给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组歌,由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用了第二部分,其音乐为典型的ABA三部曲,A部温馨抒情,B部在调性上与A 形成对比,最后四个乐句完全再现。本课以“爱”为线索,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与心灵的沟通;在学唱歌曲的过程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