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467551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是孔子的“具体而微”,像大江的一条分流;孟子“未得为孔子徒”,仅仅“私淑”孔子,她也许没有孔子那么汪洋恣肆,却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精髓社会责任感。孔孟之别(资料图 图源网络)“孔孟之道”,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称呼,将孟子和孔子并为一谈。总体上,这是不错的。孟子的思想体系中,诸多东西来源于孔子并有所发展提高。但如果将她们视为一体,则是不严谨的。荀子作为距孟子不远的大思想家,一方面不批准这样做,她对孟子的指责十分严肃。事实上,孔孟有所异同是正常的,否则是不正常的。一方面,孔子是从“人”出发论述问题的,孟子则是从“性善”出发论述问题的。在孔孟最大的叠加点“仁政”上

2、,两人的立足点就很不同样。孔子从未有“性善”“性恶”之说,她觉得“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天性差不多,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导致个体之间习性差别很大。她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是她“好古”也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孟子虽然也历览前代汲取经验,但她的“仁政”,是从所谓人人均有的“不忍人之心”生发出的“不忍人之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如此用“心”,滥觞“心学”,无怪乎荀子指斥她“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僻违无类”了。但是,孟子在宣扬“仁政”方面比孔子走得更远,对历史的影响也超越了孔子。“仁政”(或“德政”)

3、在孔子那里,仅有“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一般性的表述,在孟子这里则是土地制度和乡村经济的具体设计。她的“正经界”“分田制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设计,不比世纪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克利盖等有关北美土地分派的嚷嚷更差劲;就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谁敢断言跟孟子的这一套没有一点渊源关系呢?198年,苏联农业劳动组合原则章程规定,宅旁园地的面积为四分之一公顷到半公顷,这固然比孟子的“五亩”大得多,可谁叫人家地多呢?美国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更牛:每户无代价地分派160英亩土地,只要交一点点税,便可使用它五年。它和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浮现的“共耕社”,都不见得比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

4、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推荐模式高明多少。陶渊明等人的田园诗,就是孟子乡村经济模式的有韵脚的注释,也曾经寄托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商鞅说过:“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孔子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人伦礼仪上,在“仁政”问题上不如孟子一针见血:所谓“仁政”,就是“正经界”,就是给民众分派土地。第二点,孔子有很深的贵族情结,孟子则有明显的精英情结。孔子是宋国公族的后裔,说起来宋国国君应当是孔子的近祖如果她们不让贤的话。尽管孔子本人家道衰落,年轻时“多能鄙事”,但她始终不忘自己是“殷人”,赞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主张“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并以“从大夫之后”

5、为荣,级别观念很重。孟子在这点上跟孔子没有可比性,历来没人能考证出她有多么显赫的先人,倒是“孟母三迁”此类传说透露出她少年时候贫寒的家境。因此,孟子的级别观念远比孔子淡薄,而比较得意于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位。如果说孔子尚有某些依附倾向,孟子则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真正发端。孔子有“儒行”之说,但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世态度,决定了她不也许有很强的“遗世独立”的倾向;孟子则否则,她将孔子“鸟能择树、树岂能择鸟”的“狂简”发展到极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6、天下”“独”的成分大大增长。与她同步代的商鞅吴起孙膑等人,都是当政红人;孟子比较落寞,“所如者不合”,但“材据志大”(荀子评语),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傲气。孟子和屈原,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和独立的两面旗帜。第三点,孟子事实上抛弃了中庸之道,体现得锐利耿介、疾言好辩,这跟孔子毕生“忠恕”温良恭俭让大异其趣。这也是荀子指责她“僻违无类”的因素。例如在看待“君”的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忠”,无论这个“君”多么差劲,也不能做“乱臣贼子”动手把她杀掉;孟子觉得,杀掉商纣那样的独夫民贼完全符合“仁义”:“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她还直截了本地说:“民为贵

7、,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言论完全不符合中庸原则。因此荀子说她有“罪”。同步这也是五代此前孟子不大受待见的因素哪位帝王会喜欢这等剧烈的言论呢?要不是孟昶念在本家的份上,把她捞上来,孟子也许还要沉底一段时间。朱熹看重孟子,恐怕是她们在“心”这个问题上有些感应。在看待“民”的态度上,孔子是居高临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最“反动”的言论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简朴劳动和复杂劳动报酬该同样吗?),“无恒产者无恒心”,此外就是剧烈抨击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孟子始终在为“民”争些什么,除了董仲舒,没有哪个儒者能在为“民”说话方面这样疾言厉色。

8、总起来看,孟子在有关“君”“民”的问题上,更多的接受了书诗的观点而非孔子本人的观点。荀子本人痛恨“鄙儒小拘”,她本应当看到:孟子虽然与孔子同中有异,却并未像曾子那样在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滑向“小人儒”的泥潭看看曾子都问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她除了关怀如何哭丧上坟披麻戴孝以外还关怀什么?就曾子的作为而言,她实在对不起自己说的那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觉得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她那样的哭丧专家,如何去任重道远?她能当个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干事就不错了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是孔子的“具体而微”,像大江的一条分流;孟子“未得为孔子徒”,仅仅“私淑”孔子,她也许没有孔子那么汪洋恣肆,却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精髓社会责任感。从这个角度看,孔子之后,只有孟子和荀子本人尚有董仲舒,才干称得上大儒,所有孔子亲授的弟子,都不配这个称呼。不知孔子生前慨叹“我完了”有无嫌门徒鄙琐不成器的意思。但司马迁将孟子和荀子放在一起作传,显然是有深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