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464228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 李小三 2023年09月03日03:14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提升了群众的信任指数,发展指数才会顺势上扬,幸福指数也会水涨船高。”一位领导干部的从政心得颇耐人寻味。 信任指数高不高,也就是公信力强不强,指的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以个人素质、执政能力、团体表现赢得社会认同与信任的程度。 公信力很重要,信与不信的背后,反映的是群众情绪。公信力很管用,有了群众信任的基础,就能够凝心聚力,大大降低改革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成本,为干事创业提供无形动力。公信力也很能说明问题,它反映了一个干部的品德、素质和政绩。事实证明,素

2、质高、能力强、表现好,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就强;反之,公信力自然就弱。 由此想到另一位为政者的感悟。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曾先后做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督等,并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他在总结自己执政感受时曾谈过一种现象: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现象后来被称为“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一面反光镜,它警示我们:当一名领导者、一个部门公信力不够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不仅揭示了取信于民的必要性,而且阐明了执政者和人民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人民信任是为

3、政之基,有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有了干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各项事业就会越来越兴旺。相反,失去群众信任,就如同安泰离开大地一般,难免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寸步难行。 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也不能建立,社会生活将陷入困境。讲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领导干部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其公信力的高低。 领导干部的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自己说的而是群众评的。因而,多攻改革之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发展变化,才能以实干立信;把群众当亲人和老师,密切干群关系,消除干群隔膜,

4、才能以亲民立信;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公道待人、依法办事,才能以公正立信;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真正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才能以廉洁立信;着力提高个人素质、工作水平、领导能力,才能以能干立信。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党的形象和公信力需要全体共产党员共同来塑造、维护、提升,领导干部更是责任重大,更应率先垂范。如果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群众信任,不断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持续生长,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也会越来越蓬勃。 (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 ) 人民日报评论部:树立公信从学会倾听做起 2023年02月10日10:04 来

5、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10 条 手机看新闻 提振政府公信力,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现实课题。学会倾听,才能相互理解,达成信任;学会倾听,才能务实求解,凝聚合力。“十二五”开局之年再谋新篇,需要党员干部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从民声民意中汇聚民智,凝聚民力,为又一个发展之春齐心耕耘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孔子论政,把“民信之”作为治国之本;商鞅变法,以“徙木立信”之举取信于民。提振公信力,是几千年来治国理政者上下求索的重大命题,也是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现实课题。 当又一个春天降临大地,中国社会生活呈现新的气象。“倾听”,成为领导者们不约而同的行为。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北省

6、保定市与基层群众共度春节,深入城乡大地嘘寒问暖;温家宝总理来到山东嘉祥县、曲阜市看望农民群众,走入麦田了解旱情。一些省市领导干部也勉力倾听不同阶层群众诉求,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与移民的攀谈中了解民生,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歌曲春天里带来的感动中体会农民工的心声 苏格拉底曾经提醒世人:“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有研究表明,人们每天花在沟通上的时间是:倾听为46%,说话为26%,阅读为15%,书写为13%。沟通首先从倾听开始,提振政府公信力又何尝不是这样?在现代社会中,治国理政其实就是人们公共生活的安排方式,体现着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与交流。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

7、政,同样首先要求执政者敢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是干群沟通的起点,是群众工作的基点,是公信力生长的沃壤。 学会倾听,才能相互理解,达成信任。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领导干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情民意,洞察时弊,体察民瘼,以虚心、坦诚、负责的态度,反思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实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仅可以提高执政的科学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群众也得以重新认识和理解干部及其工作,信息与情感汇聚,信任与支持迸发,从而形成干群正向呼应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能忽视,在一些地方,横亘于干群之间的“信任墙”依然不少,尤其是当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辟谣没人信、谣言满天飞”时有发生。究其根源,一个

8、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公信力的极端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懒于倾听、疏于倾听甚至拒绝倾听,堵塞了沟通交流的渠道,错失了与群众增强互信的机会,任由信任资源流失、公信力受损。 学会倾听,才能务实求解,凝聚合力。古人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真诚向群众倾听,其中隐藏着难以估量的力量与价值。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执政者需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民意,理性分析;需要在民智大开时汇集整理,仔细求解。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两会的代表委员们,通过实地调研、博客、微博、电子提案等形式大量搜集百姓呼声,征集意见和提案议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 在利益多元、矛盾多发的改革发展阶段,学会倾听,善

9、待表达,不只是执政为民的一种姿态,更是长治久安的科学选择。诚如领导同志所说,不只是了解个案,更重要的是了解政府工作、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倾听”,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政府执政做事听取群众意见,应该成为一种常识、一种常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实际,理顺关系,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规避高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最大可能地用好发展的机遇和契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干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十二五”开局之年再谋新篇,需要党员干部乐于倾听,善于倾

10、听,从民声民意中汇聚民智,凝聚民力,为又一个发展之春齐心耕耘。 (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 人民日报评论部:维护群众利益才有公信 本报评论部 信任是一种情感活动,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赢得最大范围、最深程度的信任。超越个别利益,把群众利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提振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应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发展过程中,信任的问题往往体现为利益问题。物价房价、工资社保、看病上学对群众而言,利益不在你怎么说,而在你怎么做,于切身感受中才能建立起对政府、对干部的信任。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群众利益,可谓提振政府公信力的“牛鼻子”。 近年来,从

11、“利为民所谋”到“包容性增长”,从免除农业税到深化医改,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保民生”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社会建设图景,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正体现在立足改善民生的理念、系念群众利益的实践之中。 利益是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格局多样。这种背景下,各类公共事件日趋复杂,协调各种利益更为困难。面对相互交织的个别利益和普遍利益、少数利益和公共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处理好了,政府公信力能倍增;处理不好,则可能让政府公信力蒙尘。 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也必须服务人民。可以说,除公共利益之外,政府没有其他的利益,这是政府的天然属性和根本旨归。面对复杂的利益问题,政

12、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只有抛开自身利益、超越个别利益,才能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好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赢得公众的信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 现实中,在有的地方和单位公信力出现问题,很多就是源于不能超越个别利益。或是把机构自身的特殊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与民争利。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钓鱼执法”、“罚款指标”,因土地财政而来的“扩地冲动”等,都是如此。或是陷入利益交换,成为少数人、少数群体利益的代言人。比如在一些非法征地、野蛮拆迁事件中,相关部

13、门也参与其中,损害到群众的利益,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也有正当的个人利益,也有合理的发展诉求。有效切割个人身份和职业身份、协调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至关重要。如果职务的影响延伸到个人生活,行使权力时就难免以公权谋私利,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侵犯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无论是量体裁衣的“萝卜招聘”,还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其直接的后果,都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看问题的视角,决定了面对利益时的胸怀。不能超越个别利益,目光局限于一人一时一事的得失,利益的个别化、局部化、单位化就会抬头。这也许能满足少数人的短期利益,但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失去的将是整体的长期利益。对待利益和信任的

14、问题,我们应该着眼全局,把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看利益、想问题,才能在信任中达成共赢,提振各个层级上的政府公信力。 要超脱于个别利益之上,不能仅靠“道德自觉”。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利益制衡机制,把权力的行使放进“金鱼缸”,把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放入“阳光房”,让群众的监督筑牢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建立健全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形成和拓宽群众的利益和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的参与拓展信任的源泉。 信任是一种情感活动,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赢得最大范围、最深程度的信任。超越个别利益,把群众利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提

15、振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应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根本遵循。 (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 ) 人民日报评论部:干部作风是公信力的生命线 政府公信力就像一个储存信任的“银行”:干部作风好,政府就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银行”资产就不断增长;干部作风差,群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就要打折扣,“银行”资产就可能缩水透支。广大干部要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自己的形象,珍爱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是抽象的,干部是具体的。政府的形象,取决于干部的形象。干部的作风,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 政府公信力就像一个储存信任的“银行”:干部作风好,政府就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银行”资产就不断增长;干部作风差,群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就要打折扣,“银行”资产就可能缩水透支。 我们党从执政乃至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把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长治久安之道。向警予、方志敏、焦裕禄、孔繁森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有名无名,千千万万干部以自己过硬的政治作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诠释党的优良作风,彰显党的执政理念,树立起时代的标竿,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 靠良好干部作风积累起来的公信力,是前人和集体留给我们的财富。继承好这笔财富,不断以自己的行动令它保值增值,是每一名干部的责任。疏于自律,作风涣散,任意挥霍群众的信任,不仅丧失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