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46266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课程名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任课教师 明 教授 学生 学号学 院 年级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 12 月以布袋戏为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为了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我们必须重视对所有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布袋戏自清代从大陆传入地区以来,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在传统木偶布袋戏基础上发展出了颇受民众喜爱的电视、电影、线上游戏、动漫周边等一系列布袋戏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最为典型的霹雳布袋戏也成

2、为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型案例,并成为文化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布袋戏成功转型的原因分析,发掘其成功背后的经验,从而给大陆其它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传承与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容,对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当代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布袋戏也叫偶戏,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遍布中国。但在新世纪,由于受到电影、电视、动漫等的产业冲击,传统布袋戏观众以及相关从业者逐渐减少,然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地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

3、展,成为最为著名的文化象征。本文试从地区布袋戏的现状出发,探究其成功的原因,以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展提供借鉴。1. 非物质文化遗产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古国,这些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以文化遗产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子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艺术、哲学等;二、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风俗、道德、法律等;三、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

4、的,如使用器具的方法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第2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2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认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上述两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表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遗产的核,它

5、可以在艺术表演、手工艺等实践活动中产生。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同志在40多次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更应该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6、在国文化建设和国际软实力提升中的战略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我们借鉴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掌握文化发展主导权、促进文化创新和民族文化现代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有利于促进全社会正确认识世界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承担起保护人类文明的国际义务2。1.3 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华民族历来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从我国古代诗经的采集整理,到上世纪初兴起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搜集和保存,都为丰富中华文明延续的灵魂不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7、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记录,之后采取措施保护和扶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生产,保护了一大批传统工艺品种,评选了200余名“工艺美术大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发起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抢救、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艺术资源。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启动实施了旨在全面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项工程计划从2003年到2020年用17年的时间,创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

8、效机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化和法制化3。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进程也加快了步伐。2003年11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形成了中华人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正是在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推动下,2005年6月我国开始进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与

9、评审工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由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局、国家文物局九部委联席会议确定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于2006年5月20日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向全国公布。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当代文化生态的改变,正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生存困境或已处于消亡状态4。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第一,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

10、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第二,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不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第三,一些地方传承及发展意识淡薄,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比较普遍,不能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顺应当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从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2. 地区布袋戏发展概况布袋戏是我国地区对于偶戏的爱称,最早出现在祭祀的活动中,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对自然的认识,偶戏不断演变,最终成为

11、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地区将偶戏取名布袋戏是因为偶戏木偶中有布套,操作时以布套连缀木偶头部以及四肢,操偶师利用布套的拉扯、活动做出各种动作,因此称为布袋戏5。地区的布袋戏是随着清政府对的开发,、等地大量移民入台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已成为了文化和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布袋戏演出最早使用临时搭建的简易戏台。早期演出时搭建舞台、木偶操作、念唱、奏乐等都由一个人来完成,可以一个人用扁担挑着所有的道具四处赶场,行动非常方便,因此有的地方也称为扁担戏。但是随着布袋戏在的流行和观众的喜爱,变得越来越复杂,有了专门的戏台,且戏台越来越精致。布袋戏台在称为“排楼”,宽约四五尺、高四尺。戏台一般为木质,雕镂并涂

12、上金箔,整个戏台灿烂辉煌像小的宫殿。20世纪50年代受到政府限制转为在戏院台演出,又称为台布袋戏。由于戏院可以制作更为复杂的效果,最终增加了布景、灯光、场景的变化。并加入了爆炸、闪电效果产生了金光戏布袋戏。金光布袋戏从“百草翁”开始一直演到了1971年,前后长达18年,其影响在已达到妇孺皆知的境地。为了适应金光布袋戏的演出,戏台进一步加宽加大,景片大小已经接近西方室剧的写实背景,景片都达到一百多个。在音乐方面,改用国乐、西洋音乐以及电影主题曲,并配合剧情增加了灯光变化效果,因此形成了以“声光”为特色的艺术形式。在1970年金光布袋戏走向没落的时候,黄俊雄将云州大儒侠搬上电视屏幕,由于电视的传播

13、围更广,加上主演黄俊雄本人极具魅力、无人可比的口白,使得剧中的形象“史文艳”风靡各界观众。现在最有名的布袋戏是1984年以霹雳城为起点的霹雳布袋戏,因为每剧前都有“霹雳”两字,故称为霹雳布袋戏,霹雳布袋戏主要是以围绕主角“素还真”发生的武侠故事。据统计,目前地区登记的布袋戏剧团有五、六百个,至少有两千位布袋戏演员6。3. 地区布袋戏的成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启示从地区布袋戏的成功之路来分析,从名不见经传的扁担戏发展到现在最为流行幻化风格的霹雳布袋戏,布袋戏始终坚持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传统的戏剧班、戏院发展成为了横跨多个领域和产业,年创造产值达十几亿的国际多媒体公司

14、。它的成功离不开其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继承,更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不断革新与转型。地区布袋戏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3.1 立足布袋戏本身的创新与改革地区布袋戏的成功首先源于在吸取传统布袋戏戏曲文化精髓之上的创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它从戏偶、操偶技巧、表演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改革。戏偶眼睛从最早期的由毛笔画眼演化为玻璃眼,毛发用植发代替传统的假发,手指由木手演进到五只指头皆能自由抓握的塑胶活手,双脚从传统布腿改良为装设关节后可以飞踢或跪坐的活脚等等,这些改革都是为了表演效果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而做的调整。在操偶技巧方面,为了适应幻化题材和武打画面的需要,操偶师对偶进行了改良,发

15、明了用小竹签在偶人袖口捻动的技巧,丰富了手臂动作,最终让偶人可以完美的表现出比较复杂的跳跃、旋转、搏杀等高难度的“武功绝技”。布袋戏电视拍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技法之外,拍摄技法上也进行了突破,比如加入了电影特有的吊钢丝效果和画面剪辑技术。在拍摄霹雳布袋戏电影时,操偶师为了拍摄主角“傲笑红尘”和“剑如冰”乘船的画面,潜水拍摄最终获得了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台演出对于道具、场景的改良,现在布袋戏拍摄已经有与电视、电影等可以匹敌的实景拍摄场景。在6000多坪的霹雳布袋戏制作中心,整个布袋戏的拍摄已经完全接近电视剧和电影实景拍摄,其中各种道具、背景制作异常逼真,由于木偶本身只有一尺五左右,所

16、有的场景道具只是在比例上比电视、电影的道具小。丰富的道具和场景变化以及剪辑、镜头语言的运用让布袋戏可以真正做到和电影电视的结合,这种结合充分发挥了两种艺术形式的优点。虽然霹雳布袋戏电视最终抛弃了戏剧“现场表演、双向交流”的优势。但它从电视、电影里获得了镜头语言、蒙太奇、剪辑等技巧,赢得了广泛的受众。而反观大陆各种传统文化戏剧,像京剧、皮影等都一直在努力寻找发展路径,但是往往是传承多而革新少,即使是革新也是在细枝末节上的改变,而不是地区布袋戏的全方位传承与革新,这种局限性造成了其在难以适应当代文化需求,限制了其在更广围的传播与发展7。3.2 不断开创新的传播方式莫光华在其所著的各类型地方戏剧布袋戏章节中就曾明确的将布袋戏按照演出形态分为:外台布袋戏、台布袋戏和电视布袋戏三种类型。早期的布袋戏主要采用一人挑、赶场的方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