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叙事和抒情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4618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的叙事和抒情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琵琶行的叙事和抒情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琵琶行的叙事和抒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的叙事和抒情(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的叙事和抒情琵琶行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个“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命运,同时由此联想到自己遭受贬谪的遭遇,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郁结。并把它归为自己的而伤感诗一类。琵琶行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动人的魅力,使读者青衫湿遍,不仅仅是因为它描写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在于它精妙的叙事艺术和技巧。可以说,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一面,把他与琵琶女的相遇写成了一场貌似维也纳的音乐盛典,读者不仅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作者与琵琶女“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悲伤,还可以在宛如真实的琵琶曲中深入体验作者的悲情。作者的叙事结构很清晰的讲述了作者本人和琵琶女的遭遇,一是琵琶女弹奏琵琶曲自述凄凉的

2、身世,二是作者由琵琶女抒发自己被贬之后的郁闷伤感。这两个事件并非是毫无关联的,可以说琵琶女的出现是作者由此兴怀的铺垫和烘托。首先,作者在开头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对秋夜瑟瑟荻花和送别友人的描写本来就暗示了本诗伤感的基调。而真正为本诗的抒情起到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是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场。他并没有直接介绍琵琶女的身世,而是先通过对一段音乐的描写引出琵琶女自述其凄苦的身世。全诗的主人公看似是琵琶女,其实则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借以表达自己被贬谪之后的苦闷和落寞。中国文人常常用女人来比喻自己的遭遇,最早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借助美女与君王的关系来表达自己不被重用或被

3、奸邪所害。白居易在这里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只不过他把自己同歌女的界限区分的比较清晰,并不是以歌女来借代,而是以歌女来烘托。这样做不仅可以明确的叙述歌女的故事,还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纳入到文本中来,从而避免了像离骚一样的模糊多义。通过琵琶女的身世,作者抒发了自己满腹经纶,踌躇满志但不被君王重用和赏识的苦闷。此外,作者实现了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在叙事的同时,作者首先通过琵琶女的自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女的命途多舛,她经历过“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风光热闹,但这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在灯红酒绿的浮华之后是生命的衰老和岁月的流逝。最后只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并被重利的商人抛弃

4、。悲情的琵琶曲和悲惨的命运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意识到自己和琵琶女原来是同命相连的,便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然后作者就叙述他“谪居卧病浔阳城”的所见所闻,其中重点放在所听的音乐之上,认为此处“地僻无音乐”“呕哑嘲哳难为听”。而出现这种的原因则是“谪居卧病浔阳城”,此时的作者不仅面临着仕途的困顿和潦倒,而且疾病缠身,状况不佳,可以说在身心上承受这很大的痛苦。而琵琶女的出现则为他宣泄自己郁结已久的苦闷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这偏僻低湿之地,能够遇到与自己身世如此相似的沦落之人,怎呢不勾起作者对自己的遭遇的感慨呢?这样,白居易便通过两重承接式的叙事,把整篇诗的情感宣泄推向了高潮。

5、琵琶女听了作者的经历心头更增加了一层悲凉,其所弹奏的曲子也汇入了这份悲凉而变得“凄凄不似向前声”,进而把这种悲情扩展开来,使“满座重闻皆掩泣”。此时作者青衫尽湿,座中泣下最多,借此来彰显自己对琵琶曲、琵琶女和自己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才能对彼此的心境揣摩得如此透彻。到此为止,作者便把江头送客时的惜别之感转化为琵琶女的身世之悲,最后又转移到自己遭受贬谪的苦闷,三者相互承接相互递进,共同把作者的情感宣泄推向高潮。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既专为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自己身迁谪失之路,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拒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琵琶行的写作技巧可以说适当地融合了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两个主题明确并且最后集中到作者个人的情感之上,对琵琶女这一典型人物和送别这一典型事件刻画生动,在对琵琶曲的描述中大量的使用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本诗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所以说“此曲应为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