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46127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的艺术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歌的艺术性萧涤非内容提要 (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 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 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 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 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 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我想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二、杜甫 叙事诗的艺术特点。三

2、、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基本原因。 为了突出杜诗的艺术特点,除结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外,将尽可能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 一些作品作些比较。比较,确是一个很好的容易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 颇不容易。因为首先得注意到拿来作对比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 然而这样巧合的作品是并不多的。谈到比较,倒不禁使我们想起贾至、岑参、王维和杜甫4人所作的“早期大明宫”那4 首七言律诗。虽然这种诗不可能有什么高度的思想性,只能是一些官样文章,但由于写的是 同一的题材,拿来作对比倒是十分合适的。前人也曾这样做过,想定出个甲乙丙丁来。有的 评岑参第一,有的又推

3、王维,也有不少好心肠的评论家和杜诗的注释者一定要替杜甫争面子, 说还是杜甫那首写得最好。但一般还是倾向于王维,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和岑参的,没 有选杜甫和贾至的,正代表了一般的看法。为什么王维那首早期诗能居第一呢?这是因为诗 中有这么两句漂亮的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是从今天来看,王维这 首诗要算是最坏的,因为他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我们知道, 他们这4首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3个年头。这时长安、 洛阳刚刚恢复,安庆绪还占领着邺城,史思明仍盘据河北,到处还正在流血,为了换取回纥 的兵力,唐肃宗就在这一年的7月,还不得不把自

4、己的一个最小的女儿一一宁国公主嫁给回 纥。这哪里谈得上什么“万国衣冠拜冕旒”呢!顾亭林在日知录“文词欺人”一条中说: “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我看,这首诗也是一个证明。杜甫固然不 会说这种瞎话,就是岑参也不会说。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首应制式的诗,在两相比较之下, 也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作风。同时也可见,王维这位田园诗人是颇不老实的,他很 会粉饰现实,很会做官。说来也很巧,4位诗人中,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王维是田园诗人领袖,是“诗佛”, 而杜甫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圣”。但也很遗憾,当时李白没有在朝做官,否则 让“诗仙”也写上一首,那可能就更有意思了。我讲上面这段

5、话的意思,不过在说明“比较”确是一种很好的能说明问题的方法,但必 须注意题材的一致性。现在谈第一个问题: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一般对杜诗艺术性很少作专门性的论述,可能是怕受到纯艺术观点、形式主义的批评, 但和对杜诗艺术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关联。在这一问题上,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我们必须认识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的完美的诗人,一个对自己的创作 要求十分严格乃至苛刻的诗人。当然,他并不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和一般诗人不一样,杜甫非常诚实,他绝不装腔作势,自命不凡,他常常现身说法,毫 无隐讳地谈出自己的创作甘苦。这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因为他使我们懂得这样一条:辛 勤劳动外,没有什么天

6、才。谁要是迷信天才,谁就会断送自己。杜甫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竟这样严格:“毫发无遗憾!”(敬赠郑谏议)这就是说, 从全篇结构到一句一字,从语言到声律,从开头到结尾,都要没有一丝一毫的毛病、缺陷。 所以在他的诗中常常谈到“句法”、“佳句”,谈到“诗律”,也谈到诗的结尾要有余味, 有余地,所谓“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诗罢地有余”(八哀诗)。这样严格要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诗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能“惊 人”,乃至“惊风雨”、“泣鬼神”。当然这惊人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但是,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是不容易的,惊人的诗句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就是为什么 杜甫作起诗来要那样用

7、苦心下苦功夫,要经常修改自己的诗了。他说自己是“颇学阴何苦用 心”的,是要“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的。此外,如“更觉良工心独苦”(题李 尊师松树障子歌)、“识子用心苦”(贻阮隐居)、“知君苦思缘诗瘦”(寄裴十 迪)等诗句,也都可以看作杜甫的“夫子自道”。他的“苦用心”甚至达到这样惊人的程 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因为他作诗是这样用心,诗的妙处往往不容易为人所领会,而只有他自己清楚,所以他 曾不客气地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又曾自负地说:“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偶题)是的,谁也不敢说,我们对于杜诗艺术性的分析阐明,也能如 诗人所说的那样“毫发无遗憾”,

8、能识破诗人苦用心之所在。不应忘记:正是这种刻苦的辛勤的劳动使杜甫成为不朽的诗人。既然他作诗是这样苦用 心的,那么我们研究他的诗也就应该苦用心,而不应掉以轻心、粗心,以为杜诗也不过如此 而已。当然,杜甫不是离开内容片面追求,我也并不是说研究其他诗人的作品就可以不苦用 心,我只是说对杜诗特别需要而已。一分苦用心,一分收获,不会使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 返。它值得也要求我们作深入探讨。第二,我们还必须认识杜甫同时又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这有多方面的表现。在体裁方 面,他不仅擅长五、七言古体,同时也擅长五、七言近体,特别是五、七言律诗。总之他是 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的,他为各种诗体创立了典范。在这方面,李白

9、便不及杜甫的全面,他 不肯写律诗,律诗也很少。白居易虽然各体都有,但艺术成就也不及杜甫。在风格方面,杜 甫也是集大成的。元稹杜甫墓志铭说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王安石也说李白诗 只是“豪宕飘逸”,至于杜诗,则有“平淡简易”的,有“绵丽精确”的,有“严重威武” 的,有“奋迅驰骤”的,有“淡泊闲静”的,也有“风流蕴藉”的(遁斋闲览)。这些 都不是夸大的话。杜诗风格,确是“贺奇同癖,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无所不有”(杜诗 详注诸家论杜引明人王世懋语)。特别是在艺术技巧,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方面,他 总结了自诗经以来

10、的创作经验并有所发展。正由于杜甫是这样一位集大成的全面发展的 诗人,所以他的诗的艺术性也就值得我们作多方面的探索。其次,我们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为了便于说明杜诗的艺术性,我觉得有必要分成叙事诗和抒情诗两个方面。从最根本的 意义上来说,一切叙事诗也都是抒情诗,因为叙述和歌咏的虽然是他人之事,但所表达的仍 然是作者自己之情。任何人都不会对他所漠不关心的事去浪费笔墨。但由于内容毕竟不同, 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能不随之而有所差异,因此作分别的探讨,还是合适的。毫无疑问,杜甫的叙事诗是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一般地说,我国叙事诗是比较少的, 特别是在文人诗里面,而杜甫却写出了大量的叙事诗。不仅数量空前,而且

11、质量也高。在这 些叙事诗中,他全面地总结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达到了 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统一。可以这样说,我们称杜甫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 要就是根据这些叙事诗。所以一般文学史也多半是分析这类诗。在对后代的影响上,这类诗 也起着巨大的倡导作用。在未谈到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和艺术性有关的两种情况。一是在这些诗的标题上,杜甫创造性地打破了几百年来一贯沿用汉乐府旧题的习气,而 根据不同的现实内容给每一篇诗标上一个新题,例如兵车行,便是新创的题目,他没有 沿用从军行等旧题。所以元稹说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因此 杜甫这些叙事诗也可以叫

12、作乐府诗或新乐府。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便是直接导源 于杜甫的。表面上好象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一个新旧题目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倾向 性的问题,因为这无异于指引后代诗人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诗的主题。从艺术效果上 来说,不用旧题而自创新题,表里一致,内外一致,也能使作品的时代烙印更加鲜明,使作 品有的放矢。李白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叙事诗,但由于用乐府旧题,新鲜的事物掩盖在古老 的外衣下,便影响了诗的现实内容的鲜明性。另一种情况是在诗体上,这类诗几乎没有例外,诗题是新的,诗体都是用的五、七言古 体。这自然是由内容决定的。用韵文来叙事,来描写人物,本来就很困难,如果再用格律森 严的律诗,那

13、就更要影响到内容的表达。所以杜甫采用了弹性较大、伸缩性较大的古体,是 有道理的、必要的。因此,杜甫这类叙事诗,从体裁上说,也可以叫作古体诗。后来元白诸 人的叙事诗也都采用古体,便是接受了杜甫这一创作经验的。晚唐时代,杜荀鹤写了不少反 映人民疾苦的诗,但因为全都用的是律诗,大大地影响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事物的发展也 只能是片断的。所以他这些诗虽是好诗,或者说是新乐府化的好律诗,但却很难说是好的叙事诗。从这一比较,也可以看出杜甫的苦用心。如果他不用古体而用律诗,要把一首叙事诗写 到“毫发无遗憾”的完美地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形式并不是消极的,它要作用于内容。关于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约有下列几个特点

14、:第一,是典型化的手法。他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有名的诗句“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便是通过典型化的手法而收到惊人的艺术 感染力的。同时,他还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往往从许多同一类型的人物 里面选择并着重描写一个人物,通过这一个个别人物的塑造来反映一般,反映全体。例如兵 车行只写那一个“行人”的谈话,但所有的行人的命运也就显示无遗。我们不能太天真, 以为诗人杜甫当时交谈的只是那一个行人,不,他是把和许多行人交谈所得的情况集中在那 一个行人身上,集中在那一个行人口中的。李白也写有反对穷兵黩武的诗,如果拿他的古风“胡关饶风沙”一首来和兵车行 对照,

15、就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在李白诗中只有大刀阔斧式的一般性的反映,如“三十 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但不曾从这36万人中塑造出一个典型人物,只有一般,而无个别, 所以不如兵车行具体、深刻,更为感人。兵车行夕卜,前出塞和后出塞都是只写一个士兵的从军过程,同样也是用的 典型化的手法。第二,是对现实的客观描写。所谓客观的描写,并不是客观主义的描写,而是把自己的 主观意识融化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中,让自己的主观倾向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流露出来,而 不是明白地说出。有时明白说出,但也是借用人物的口或者说通过人物的口来说出的。所以 我曾经把这种表现手法叫作“寓主观于客观”。他尽量避免主观的发议论,而尽量让事实说

16、 话。这是杜甫叙事诗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诗人杜甫最大的本领所在,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 动声色,还必须具有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的冷静头脑。我们不妨举些例子来作对比的说明。白居易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杜甫的追随者,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很不相同。 他的叙事诗,如新乐府五十首等,往往是夹叙夹议,特别喜欢在诗的结尾大发议论,带 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只要拿他的新丰折臂翁和兵车行一对照,就可看出他和杜 甫不同。在兵车行里,杜甫本人自始至终没有开腔,那个行人的话说完了,诗也就结束 了。可是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中却不然。全诗80%都是属于客观描写的,但写到末尾, 在叙述了那位折臂翁的谈话之后,诗人白居易沉不住气了,他跳出来了,大发其议论来了:“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 求恩幸立边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