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ABC理论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460887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ABC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ABC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ABC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学ABC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学ABC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ABC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ABC理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释情绪abc理论的要点就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 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来自三个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人们通常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 C,但ABC理论却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 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

2、为反应的更 直接的起因。例如,两个人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径自走 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可能这样想:“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到了我们而没 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 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这样他们两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 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则可能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在上述例子中,第一个人可能持有待人要宽容的信念,而第二个人则不同,可能持有“别人绝不能不公正 地对待我”这样的信

3、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治疗中被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 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 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 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 到不快,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种情绪。神经症患者之所以有神经症是因为他们思维不理智,从事自我破坏 的行为,不愿也不能做出适当的行为。所以理智情感疗法的任务就在于,用理智的说服、教育,帮助病人 矫正不合理的、不现实的、自我破坏的错误信念和想法,而代

4、之以比较理智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就 可减少或解除痛苦的情绪后果,而免除困扰。不过,合理情绪治疗并非笼统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所有情 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挫折感,这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属于不适 当的情绪反应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 tiva tingeven 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 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 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 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

5、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 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Be前因信蔬后果结论E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乂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爲响&如图中,A (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 (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 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 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 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

6、信念、 评价与解释。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 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 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 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 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

7、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 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 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 大相径庭。编辑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8、;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编辑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 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 “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 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

9、。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 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 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 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 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 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 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

1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 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 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 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 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

11、 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编辑基于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 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 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 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

12、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 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 法排解的情绪困扰。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 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 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 C。ABC理论则指

13、 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 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 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 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 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 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

14、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 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 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 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 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 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编辑情绪ABC理论的案例分析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

15、起来。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 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

16、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 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 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 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因为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 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其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 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