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46067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字5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筝学生读书心得 800 字 5 篇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 字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 字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 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 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鲁迅先生的笔下之作, 他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 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 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 愚昧无知。文章由回忆引起, 看到风筝 ,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 甚至“厌恶

2、”风筝, “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 , 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 , 认为是“笑柄, 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 , 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 , “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 , 又将风轮掷在地下 , 踏扁了” , 面对“我”的“傲然” , 小兄弟先是“很惊惶” , “失了色的瑟缩着” , 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 , 仅寥寥无几 , 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 神情呼之欲出。 “我”为兄长, 小弟“多病, 瘦得不堪” , “论长幼 , 论力气 , 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 , 他

3、毫无反 抗之力。时间逝去 , 再见到风筝时, 作者叙述道: “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 , 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 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 , 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 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 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 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作者简约的几笔, 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 , 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 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 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4、 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 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 让他自由自在, 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 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 字 2今日 , 我看了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初看时, 我觉得无非就是表达了作者的歉意。 然而 , 细看后才知道他批判了某种封建制度禁锢了孩子, 让我懂得不要扼杀孩子天性的道理。首先 ,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鲁迅小时候不爱放风筝, 他的兄弟爱放风筝。于是他禁止他兄弟放风筝, 并把制作好的风筝踏烂。 长大后 , 他向他兄弟表达他歉意的故事。看完这篇文章, 我对年幼时鲁迅的行为感到不解。 为什么会有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他人身上,

5、还不允许他人做自己喜欢的行为。 其实 , 我觉得是那个年代的封建思想导致鲁迅这种思想。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其实不仅在那个年代, 就是现在我们身边附近也有这种事发生。就例如有些大人会不顾孩子的兴趣, 就盲目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 当大人们看到其他小孩玩泥沙,跳皮筋时 , 他们冷嘲热讽。 殊不知 , 他们的小孩子喜欢就是玩泥沙, 跳皮筋 , 而不是那些兴趣班。他们这种行为就是把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却不顾孩子的喜好!孔子说: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欲 , 别人未必所欲, 所以要看别人是否愿意 , 而不是依据我们的标准强加于人!俗话说得好: 人之初 , 性本

6、善。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善良, 好奇 , 顽皮的天性。然而, 在他们懵懂无知时, 早有家长对此行为早早定下许多规矩。举个例子 , 毛主席的政治秘书田家书批评他的女儿曾立, 把正在晒太阳的毛主席的拖鞋埋在沙子里时。 毛主席就调侃对他说: “你家孩子是想让我晒多一会太阳嘛。”一边亲切抱着曾立。我们的伟人对孩子顽皮的天性尚如此宽容, 然而在现在 , 我们许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们在家捣乱和其他小孩玩泥土, 打水仗时 , 却立即发怒制止, 甚至责打孩子, 这就使孩子探索科学 , 自然的天性遭到了扼杀。其实 , 许多家长是传统教育的受害者, 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 毫无开拓精神。在自己有小孩后, 就

7、继续实行这种扼杀天性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就正如: 文章中鲁迅的兄弟长大后 , 已全然忘却鲁迅小时候对他所作所为 ,并不怨恨他兄长, 这就是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 认为这样的管教是对的 , 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正当”。这可真是可惜了他的创造力的天性啊!陶知行说:如果发现孩子有创造力 , 认识了孩子有创造力 , 就要去解放孩子的天性。所以 , 我们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因为正如风筝里所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 字 3风筝是鲁迅先生所做的文章, 这篇散文里流露出鲁迅先生的后悔。 但是不仅仅止于后悔 , 作者想要表达的 , 是对儿童

8、天性束缚的厌恶, 作者认为 , 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就是游戏, 对儿童进行精神的虐杀等同于杀人放火, 甚至还要严重。文章中写了作者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做这些没出息的玩意儿 , 于是行为粗暴的直接上手拆风筝, 这里可以直接看出作者的愤怒之情 , 但是作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吗?没有, 他反而做出了错误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不能仗着自己年纪大而去欺负弱者, 去做一些自认为对的却反而是错误的并且实质上会伤害他人的事情。接着作者希望用道歉来换取他小兄弟的原谅, 可是那时他们已经到了中年时期 , 脸上也多了许多条皱纹, 作者这颗悬着的心原以为能在那时得到谅解, 在那时可以放下 , 可是并没有, 作者的

9、小兄弟已经忘记有这么一回事, 并且说出:“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 他的小兄弟并不记他的仇, 兄弟情深。可是作者还是希望从原谅得到安慰, “无怨的恕 , 撒谎罢了”这句话让作者的心, 像坐过山车一样迅速下滑。说谎而得出的原谅, 本来就是假的 , 根本不可能会让作者有好的心情 , 心里没了怨恨, 还怎么去饶恕别人?那么 , 原因是什么?是作者已经从干傻事的孩子,变成油腻的中年大叔了 , 过了这个年龄, 一些事也都随风飘散了。即使是道了歉,也是骗了人的善意谎言。两个不同时期的作者 , 用两种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这同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我们看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细腻, 情商比人高的地方。前者的过错,

10、后者去弥补 , 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 作者即使如此, 知错就改 , 能看出作者有这种好的品质。精神虐杀显然是不对的 , 作者这么做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当时正值正月初一, 作者有感于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战而做出了这篇文章 , 作者正是想表达此类感情 , 他想解救更多的孩子, 让孩子的天性能释放出来 , 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这样做了 , 他自己却没得到宽恕。这种没有得到宽恕的资格 , 就会让人感到更加悲伤, 明明作者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该怎么弥补 , 可是时间不等人, 时间来的快, 去的快 , 让作者过了他该道歉的年龄 , 让他失去得到宽恕的资格, 失去该得到的宽恕 , 作者就只能在

11、自我反省和忏悔以及自我改正中不停的来回翻滚,他的心也只能沉重着沉重着风筝学生读书心得800 字 4天空中升飞的精美风筝, 看似十分平凡, 实则包含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 风筝是一本中国国粹艺术读本。里面详细介绍了风筝的来源艺术、制作方式、放飞原理、风筝派别和名家趣事。风筝的来源。 放风筝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来源于中国。 但说到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木鸢说 , 二是纸鸢说。 风筝从南朝到北朝 , 经历了从军事通用工具 , 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娱乐玩具。 原来小小的风筝在古代, 竟还有军事通讯的作用。风筝的制作。讲述了风筝的工具材料、绑扎、裱糊和彩绘等制作步骤。不要以为制作

12、风筝很简单, 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风筝, 还得花不少心思呢。 首先是制作风筝的工具材料, 这可马虎不得。从竹材、线绳、纸、绢再到颜料, 都要挑选最适合做风筝的 , 否则就会影响风筝的飞升。 而绑扎、 裱糊和彩绘这几道工序 , 若非心灵手巧的 ' 人都不能胜任。 因为每一个步骤都极其讲究技巧 , 捆绑的手法、 位置、绕线、裱糊的松紧、对称, 彩绘的打底、描线、染色和修饰等, 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风筝的放飞。 讲述风筝升飞的原理力学原理 , 放飞条件和放飞方法。 风筝放飞的原理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已经学会使用力学原理, 而飞机也是由风筝升飞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风筝的派别。 令我惊讶的是风筝竟然也分

13、派别 , 而且各派有各派的长处与独特之处 , 还涌现出制作风筝的名家。读完这本书后 , 加深了我对风筝的认识和理解。原来风筝并不只是用于娱乐 ,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人们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精华。 风筝是我国的国粹, 比如它的制作过程之复杂、之周密、之技术性都体现出风筝得来之不易。跨进 21 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下来的国家 , 呈现出了生机焕然的景象。然而 , 古老的中国 , 现在却面临着文化流失, 传统工艺后继无人、 遗产遗迹遭受破坏等现象。 作为青少年, 我们要勇于担当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 珍爱、 传承中国的国粹艺术, 为保护中国的精神财富而努力。风筝学生

14、读书心得800 字 5今天的语文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 风筝 一课 ,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文章以风筝为引线, 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 作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 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读完文章才初识到鲁迅的沉重, 这是初中以来学的第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 , 便感受到了许多的不同。 开门见山地写出了文章的主旨 , 对于精神虐杀的悲哀。“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 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样的景物描写无不体现出一种悲凉的基调 , 这便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 畅谈出自己那可悲哀, 忏悔的心境。接着

15、便想到了家乡。在故乡 , 每逢放风筝的时节, 必然是杨柳已发芽, 山桃多吐蕾, 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 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突然又是一个转着, 故乡已过 , 现处北京 , 北京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 四面都是严冬的肃杀 , 对于故事的回忆只能牵挂在那伶仃的风筝上了 , 同时 , 我对文章的记忆也牵挂在那点点风筝上了 , 便有文章引出故事。其后 , 长篇幅的讲述了鲁迅对于弟弟放风筝的态度, 在他眼里看来, 弟弟放风筝的行为都是笑柄, 可鄙的 , 因为在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一日 , 鲁迅发现了自己的弟弟苦心孤诣的躲在什物房里做风筝, 便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毁掉了弟弟的风筝, 但没想到 , 这同时也毁掉了弟弟的那童年的乐趣, 换来了今生难以忘却的悲哀与忏悔, 这与寒心的天气, 冷漠的环境岂不正好相呼应?妙就在此,字字句句无疑更沉重了 , 更堕落了 , 更冰凉了。之后 , 鲁迅中年时, 在一篇国外的讲论儿童的书 , 顿时明白了以前的愚昧, 以前的缺失,以前的过错,以前的麻木此时,才会想起自己不应该毁掉弟弟的风筝, 毕竟 , 玩是儿童的天性使然, 鲁迅开始意识到自己童年时代的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