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455325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龙华完小 刘志敏暑假里我们学校依据县教育局通知精神,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有幸听了几位县级模范老师的优秀事迹,随即几天里我们又在学校的会议室里有幸学习了魏书生的教学和教授的讲座,真的是受益匪浅,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愉快和收获,现我把体会总结以下:一、我认为既然自己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就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就应该把这事业当成最光辉的事业,把它理想化,神圣化,就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勤恳工作,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慧才智。二、老师要热爱学生。不论是模范老师的感人事迹,还是魏老师的工作汇报全部提到了这一点,“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主要表现。她们在生活中

2、平凡的举动,却是伟大的师德表现。从中我深深的知道: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她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就像魏书生老师说的:深入到学生中去,关注她们的举动,观察她们的言行,了解她们的心理动态,很好的为学生服务,这么就在她们中树立了威信,达成管理班级的目标。我们哪个老师不想让每个孩子好起来,我们老师辛勤劳动,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培育下一代,期望她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并不企求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这种爱莫非不是一个无私的爱吗?可遗憾的是,我们明明对孩子们是一视同仁,可大部分的孩子为何却没有感受到我们的这种爱呢?原因是

3、多方面的,可能对这些孩子平时赞赏不够多,也可能当这些孩子犯错时,我们老师总是以发泄心中的愤慨为目标,缺乏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诚意,无意中已伤了孩子的自尊,它时时鞭策着我,热爱学生就意味着尊重学生,要让每个孩子全部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每一意见,每一做法,不论怎样全部不能挫伤她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我以为热爱学生还意味着热爱一切学生,尤其爱后进生,能容纳她们的天真,能容纳她们的错误,这种爱才是博大而深沉的!但反思自己的言行,以为真的极难做到。于是我暗下决心,下学期要偏爱这些孩子,多表彰,多给她们戴部分高帽子,少批评,即使批评也尽可能不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让爱的暖流也能流进

4、在她们的心田。让她们也感到她们的生活也有阳光。三、师德最外在的表现是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前半句我们说并不尽然,后半句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尤其是小学生,把老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据好多家长反应,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叫我们做的”。在孩子眼中,我们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老师除了言传,更要身教。每一位老师全部应从本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楷模,用自己的示范行为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不然,“虽令不从”。所以

5、,老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言行一致。只有这么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四、缓解压力,苦中寻乐。记得刚毕业的那年,因为环境宽松,教学上也没有太高要求,因此那一阵子尤其喜爱当老师,起先任教的那几年,因为有激情干哪件事全部是那么的顺利,但伴随老师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我们日益受到外界的关注,来自家长,来自社会的压力日渐趋增,因此现在当老师感受较多的却是压力,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幸福、愉快不是一点也没感受到,而是感受颇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其实我们全部曾有过幸福的时刻,当教了几年的班级将要不教,孩子们在班会课中流着眼泪和你述说心里话时,我们不也曾感动过,幸福过,愉快过吗?因此我以为压力既然存在,也无须多加埋怨,苦中寻乐,调整自己的心态,去追求一个教学的新境界。有些人说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些人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些人说我们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些人说我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想我们没有这么伟大,我们不过是铺路人,是桥梁,是灯塔而已!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以身作则,维护自己的声誉;关爱学生,感受孩子的一片真情,忙忙碌碌,寻求人生的一个乐趣!我想,我们的生活就充实了,尽到做老师的责任了。202110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