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经典素读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44932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琴-经典素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陈琴-经典素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陈琴-经典素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陈琴-经典素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陈琴-经典素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琴-经典素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琴-经典素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把奇妙的种子留给学生中国老师报: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素读”这个概念,能简洁明白地说明一下什么是素读吗? 陈琴:“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日本的不少学者都对我们的私塾课程有深化的探究。比方,日本筑波高校的加藤荣一教授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化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化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造就天

2、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化法。犹太教化造就出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根底教化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根本的启蒙课业。” 中国老师报:素读“经典”,经典又是指什么呢?怎么来确定何为“经典”呢? 陈琴:伊塔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遗忘,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如何确定一部作品是经典?卡尔维诺的标准是:经典作品“

3、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真正的经典作品,必是那种任何时候你都能“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的作品。 以我之浅见,经典作品还有一个极好的标签:一部你未曾读过就令你内疚的书,一个民族没读过会令整个民族汗颜的书,一代人没读过就令一代人失根的书。这样的作品一旦缺席,就会令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断裂。 中国老师报:为什么要提倡这种阅读方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依据吗? 陈琴:我们此时此刻公认犹太教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化,许多致力探究其成功秘笈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化法那么,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素读”法

4、直到今日照旧是犹太人早期教化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起先就要承受每天610小时的教化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有关犹太教化的探究文献许多,都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成功教化的事实:一是经典训练的重要,一是“素读”的必要。也就是我们今日正在思索的“教什么”、“怎样教”或“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无论我们是想获得种子之功,还是想传承或建立文化,经典训练都是不行或缺的。此时此刻中国的高校有一批有识之士把通识教化引进了课堂,效仿西方先进的高校教化理念。倘如我们能像犹太教化那样,在中小学阶段就把通识教化的根底课程很好地完成,何苦还要等到高校再用两年的时间来读背那些启蒙读物呢?再者,现代心

5、理学和生理科学都已经证明,人生记忆的黄金期是12岁之前,以后那么是不行逆转地递减。所谓幼学如漆,确乎如此。 七田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屡次倡议日本当今的教化要学习犹太人,将“素读”经典的训练重归教化。我们呢?是不是也该将被抛弃过久的“素读”重新迎入学门呢?我们母语教学的六大弊端 中国老师报:看来您对今日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是不满意的,那么,您能分析一下今日在课堂上盛行的读法吗?弊端在哪里? 陈琴:反思我们的母语教化,我们会有一个更清晰的相识。 首先,我们此时此刻的母语教化似乎只局限在学校的语文课程内,这是特殊狭隘的意识。家长、学生本人以及社会都把母语教化的重任寄予于语文教学上。古代的那种书香世家

6、,此时此刻举目为空;古时乡绅们营造的各种高雅的文化场所,那种让孩子一抬头一睁眼就感受到的墨香气息,此时此刻哪儿有?而学校的课程设置,一次次把语文课缩减到极限,小学正是学母语的关键期,一周平均才7节课,而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许多语文课还常常被班务杂事占用了。常见老师们总是连一本教材都上不完,哪有时间让孩子在书海里浸泡,学生的母语素养从哪儿来? 其二,今日在课堂上盛行的读法,一是对所读内容的要求上没有确指性,太随意。课文后面所附录的要求是“选择你宠爱的段落多读几遍或背诵下来”,这样的指令对于学生来讲仅仅是供应了“偷懒”的依据而已。要是把这样的训练当家庭作业,结果是绝大局部学生一是只读两三

7、遍;二是只选择字数最少的段落来读。让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内容,前提仅仅依据“你宠爱的”为准那么,在今日这样一个课业负担过重的大环境下,学生自觉进展背诵训练的是少之又少。 这种碎片似的记诵缺少整体意境,往往记得不深刻。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都没多少印象,只是了解内容,而难以到达对文意的深刻感受。 其三,今日的读法,把方法当作目的,把训练过程当作结果,最终是没有获得读的成果。比方,我们在课堂上时时是这样要求学生读书的:读出一句话的重音,读出一段话的关键词。这原来没错,糟糕的是只停留在读出了关键词和重音的阶段,而对于重音的处理时时是脱离整篇文章的心情基调作独立的解构。许多时候,我们看到,所谓

8、的重音就被读成了刻意喊出了的口气重的音。事实上,是不是每一句话都非得要突出重音呢?叶圣陶先生说“:你把一个孩子关在房间里,听他读书,假如你听到孩子是在读书,你是不对的;假如你听到他在用书本说话,那就对啦。”读书,其实就是说话。练习说话的过程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也就是把书中的话记住才是目的。我们此时此刻只要一开口就要求学生做到“美美地读”,读出意境和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的训练有时为之是点拨,成为开口读书的常规要求就令人生畏,也没有成效。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读为本”的理念,被曲解为在课堂上就是练习“朗读”“美读”而已,读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获得浅显的感悟、提炼几个零碎的精彩词汇吗?真正的读,在小

9、学阶段,应当是以积累语汇、背诵文段为目的。 其四,今日的教材虽然都是浅白易懂的短小的选文,整个中小学阶段没有一本完整的作品作为教材,这也是极其不利于造就一个人的阅读品质的。此时此刻的孩子为什么很少能自觉地读完一本稍有厚度的书?大多数孩子就连自己宠爱的一本小说也是跳着读,缺乏沉潜书中的实力和耐性。而另一方面,教材里的文章学生鲜有不能自己读懂的,但老师却非要做足讲解的功夫,带着学生钻在“书缝”里参禅般地悟道。这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母语的血肉不存,只有语言的声音形式而已。更紧要的是,母语也就跟外语没有本质区分了。 其五,此时此刻的语文课堂教学混淆了“朗读、朗读、诵读、素读”的概念,使读的方式

10、跟目标分别开来,几乎全部的文字都要求学生“美美地读”,而默读、素读、速读等实力根本没有时间训练。最明显的是把“朗读”跟“朗读”混为一谈。朱自清在诵读一文中也指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日常的教学多用“朗读”就是开口读,大声读,而“朗读”是要求较高的舞台艺术表现。我们总是对学生作“朗读”的要求,就会令许多学生怕开口读书。 其六,单从识字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驾驭2400个常用字就可自行阅读。可是,我们此时此刻要用六年的时间才让学生学完2500多个汉字。而历代私塾的“素读”,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日有所诵,在诵读中干脆识记所读的文字,于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一两年时间就可以相识大

11、量的汉字,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供应了条件。旧时私塾那种做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都表达为“积累”: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以期到达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这是遵循了语文的习得之道。 传统教学中“素读”经典的影响 中国老师报:您提倡的素读经典,不管是阅读内容还是方法,都与中国以前的私塾相像,但是从我们承受的教化看,私塾教学都是受到批判的啊? 陈琴:1912年1月19日,首任民国政府教化总长蔡元培公布了平凡教化暂行方法教化法规: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五四”运动以后,“四书五经”更是首当其冲被视为封建主义的罪魁祸首而遭批判。从今以后,以背诵为主要目的

12、的“素读”在课堂上就此式微。 不行否认,自1912年的废止读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解放思想的宏大壮举!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回忆母语教学之路,我们远离经典的脚步是否该有所修正呢? “五四”运动20多年后,朱自清先生已看到了抛弃“素读”经典问题的紧要性。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管用,而在文化。”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化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土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私塾的教学方式,有其弊端,这是不行无视的。教学实践原来就是一种探究行为,须要不断继承和开展,不断修正和补充。私塾的缺乏,我们看到了,批判了;私塾的优势,我们是不是应当借鉴呢?别的不

13、说,私塾里走出来的人群中,至少有过那么多我们当今课堂造就不出来的人才。单是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史学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呀!此时此刻又有谁能像茅盾一样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像鲁迅一样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倘如不是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谁能坚信辜鸿铭竟然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诵下来?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 事实证明,“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机智。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不贫血的脑子方有活力。 中国老师报:对于中小学生

14、而言,是否也有承受经典训练的必要呢?为什么要读那些距今已经一两千年的经史子集? 陈琴:小学生能不能承受经典训练,经史子集是否该读,历史给我们做了答复。古代的中国孩子能承受,为什么此时此刻反而不行了。这个原来特殊浅显的道理,由于一百多年来反对声浪的喧嚣,变成了争论不休的宏大课题。这些都非我这样一个小学老师的三言两语可力透的,姑且不做详论。但从母语教学的规律而言,经典训练,却是一个不行模糊的概念。 汉语的开展具有特殊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母语体系就已经相当完善了,语言的词汇、词性构造、句法构造以及音乐质感等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每一个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漂亮的语

15、言文字所震撼。我们至今仍沿用的格言、成语等经典词句大多数源自诸子百家典籍,汉语言活力的源头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的典籍里。单是这些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 可见,无论从汉语的习得之道还是对造就民族特质而言,都确定了我们不行无视对本民族的经典的学习。 中国老师报:现代课堂能否照搬古代的私塾授课方式? 陈琴:当然不能!那种以教鞭威吓为手段的枯燥乏味的模式已经证明不行行。就我的授课经验而言,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对古代的经典训练课堂进展改良,效果显著。事实上,传统的经典训练方式假如被现代技术也就是一点小技巧的改良,是完全可以让学生乐于承受的。比方,诗词教学可以运用“唱诗”法,像论语孟子等文言,可以运用“剧本”构造法,像声律启蒙千字文等韵文,依其节奏,设置为“快板”法、“小组接力”法等等。班级开展活泼多样的诵读活动,可以令“素读”做到“素”而不闷,“素”而好玩。 “素读”经典在当下的必要 中国老师报:许多人质疑,今日不是已经提倡大量阅读了吗?学生是否还有必要再承受“素读”经典训练呢?没有“素读”训练和经过“素读”的效果有何不一样呢? 陈琴:我们此时此刻提倡大量阅读,可是却不敢提大量记诵,大量“素读”。翻阅千万卷,却没有读破半本书,结果照旧是胸无半点墨。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