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44578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应用地貌图及其地貌概要陈志明 郑长苏 宫春生邓世杰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的淮河下游。平原占总面积的85%,岗地占10%,低山丘陵仅占 5%o。平原区半数以上的地面高程在5米以下,江湖水域十分广闹,占总面积的17.36%1)。约在56千年前,海水侵达省区中西部山前地带,今日大江南北当时尚在海中,长江 口、淮河口分别在镇江、淮阴一带(1,4)。由于江水带来了大量泥沙,使长江口外侧的沙洲不 断向外伸展,并与沿海沙堤相连而逐步包围两侧海湾,形成南北两个较大的古泻湖,并先后 成为陆地,即今太湖平原和里下河洼地。淮北平原主要由黄河多次南迁泛滥堆积而成。由于省区地图集编制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需要,江苏省地貌图

2、已编辑出版过三次234)。这 些任务的特点确定它属于普通应用地貌图的性质。最近的一幅图(1: 1,700,000)是江苏省 地图集的图幅之一(见附图)。图的设计,强调农业和有关学科的应用。本地貌图的主要设计 思想如下:1. 强调平原地形的表现由于本省属平原省分,因此必须重视平原地形的分类与制图 表现。其主要依据如下:(1)成因与形成过程:不同成因的地形有着不同的堆积类型。北部平原(I区)的堆积物 主要来源于山东沂蒙山区的剥蚀物质,故形成山前冲积一洪积平原及远山区的低洼地的组 合;西北部(II区)堆积物主要由黄河泛滥、形成河流泛滥堆积;东部沿海平原(W区)起源于 海流与潮汐作用,形成海滩堆积;长

3、江河口平原V区)起因于冲积一河口潮汐作用,形成河 口三角洲堆积;而其南北(III与W区)平原起源古海湾一泻湖,形成以湖沼为主的堆积类型; 西南部(W区)的平原物质来源于山间剥蚀物质,形成冲积一洪积一坡积的组合类型。因此, 本地貌图据成因及形成过程,首先把平原分为七大成因类型,并作为七大地貌区的划分基础。(2)年代:不同成因过程的平原,其形成的年代不同。上述I区的山前冲积一洪积平原1)据江苏省水利厅1964年调查资料(江苏综合农业区划报告),1980年。2)陈志明,江苏省地貌图(1: 170万),江苏省地图集图幅,中华印刷厂,1959年。3)陈志明,郑长苏,宫春生,江苏农业地貌田(1: 100万

4、),江苏省农业地图集图幅,中华印刷厂,1964 年。4)陈志明、郑长苏、宫春生,江苏地貌图(1: 170万)及其简要说明,江苏省地图集图幅,中华印刷厂, 1979 年。 原,分别为更新世一全新世的产物。II区的黄泛平原是在过去淮河下游平原的基础上,由黄 河1194年开始的南迁期间泛滥堆积而成的m、w区的古泻湖平原及V区的河口三角洲平 原主要是近六千年内形成的。W区的滨海平原为近二千年内形成的。(3)地形部位和(或)地面物质:在一定的动力方向下,不同地形部位常常有着不同的地 表形态和地面物质,甚至不同的水文条件。例如,黄泛平原中的近堤、远堤、决口扇形地的 上、中、下不同地段,古泻湖碟形洼地从周围

5、一中部等都有不同的地面高度上高下低),物 质组成(上砂下粘)和水文条件(上干下渍)。滨海平原离海的距离反映成陆的新老,随着成陆 年代的不同,地面高度和脱盐程度均有差异。因此,它们是平原地貌细分的主要依据。2. 重视人为活动的作用由于悠久的开发利用历业,人为活动对平原地形的近代形成 过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除了中小型人为地形外,较大型的人为地形按人类活动目的可分 两大类:(1)防止泛滥而引起的地形:由于黄河的大量泥砂和频繁的泛滥,人类为防止泛滥而筑 堤,因此产生一些间接的人为地形。例如,人类围堤作堰使堤坝内侧地面抬高,而抬高地面 又有利于下一次的漫溢、泛滥。因此,再度筑堤,再次抬高地面,最后形成

6、“地上河”的异 常现象,即河床形成分水地带。这种异常现象导致一系列间接的人为地形。如堤内滩地,堤 测微斜平原,决口扇形平原,堤侧和扇形地前缘的低洼平原等形态。此外,历史悠久的大运 河以及大型的江、海堤,对于近代地形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影响。它阻隔地表泥砂在洪水泛滥 期间的运动,使两侧地形产生巨大差异,因而大型古老的堤坝常构成此明显的地形界线。(2)与江、湖、海争地产生的地形:本省水域极为广阔,各种滩地土地肥沃。因而“围 垦”是重要的利用方式,形成分布广泛的圩田平原及其亚类。水网平原在多数情况下,也是 人类利用低洼地形开挖出纵横交错的排灌渠道而造成的,其中槽河”平原为较典型的人为 地形之一。它指地面

7、互不连通的河道(槽河),是由于蓄水灌溉的需要而拦断天然河道或开挖 槽状水塘所形成。垛田(见图例)也是一种特殊的人为地形,是人类在低洼地中堆筑起来的“船 形”旱地,高1. 5 2. 0米,长15-20米,宽23米。此外,滨海平原已脱盐的和半脱 盐的平原,条田化平原,以及海滩与盐场也是面积广泛的间接人为地形。这些类型的表现都 为平原的地貌制图增加了内容。本地貌图采用两个或三个分类级别:即大类一类型一亚类(部分)。第一级按照成因及形 成过程分成七大类;第二级按中小形态、地面物质划分29个基本类型;第三级仅对面积较 大的和内部差异明显的进行划分,以显示不同的地形部位。3. 类型与区域的重叠 众所周知,

8、地貌类型与区域的概念是不同的。地貌类型是成 因、形态和发育过程基本一致的地貌基本单元。它强调反映地貌的客观实体,并依照实际情 况可在不同区域内重复山现;而地貌区域则强调特定自然地理区有关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 其空间分布是连片的,并通常包括不问成因、形态的地貌类型。可以认为,类型界线的标定一般较区划界线的标定来得客观,类型对于实际应用更为 直接而具体,但类型的分布住往较为分散。区划界线则是经综合与概括而标定的类型组合的 界线,它有时容易带有主观性。但是,科学的区划可给人们提供完整的区域概念。简言之, 类型较有现实意义,并且是区划的基础。而区划则是类型的概括,其重要意义在于区域的综 合利用与开发。

9、因此,地貌区划是农业区划不可缺少的基础,如本省农业区划的界线与地貌 区非常接近。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采类型与区域叠合的表示方法。即第一个层次表现七个地貌区, 并用较突出的区界和区域代号表示8,10。第二、第三个层次表示地貌类型与亚类。以便 在一幅图上,尽可能给人们提供既有分析(类型)而又有综合(区域)的地貌概念。4. 设色力求鲜明和协调 专业地图的设色是表示方法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如 果不用颜色表示,一幅好的地貌图就只能作为编辑原图,因而读者难以使用。同时,设色不 好也会影响地图的易读性和美感。一幅好的专业地图不仅是一种科学成果,而且还应该是一 件艺术品。本地貌图的主要成因、形态类型以不同的

10、色相表示,而亚类则以色调的浓淡区分。由 于我们当时没有看到国际地理学会地貌调查与制图委员会对主要地貌成因类型的初步设色 标准,所以本图仍然采用一般的愈高愈暗的表示方法,但力求设色柔和鲜明。即使是国际设 色标准,制图者仍然需要就所提供的颜色基础,通过调色或浓淡的处理,以求设色柔和。在 设色过程中,我们避免使用浓重和耀眼的颜色(如大红、黑、暗棕、浓绿等),并避免山地过 浓,平原过淡的弊端。即使是区界和符号,也要避免使用耀眼的颜色。例如,第一次彩色图 的区界及其代号是用大红表示的,但在最近的彩色图上则改为棕色。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第三级(亚类)中还用平色与符号叠合的方法。该地貌图的一些亚类符号的

11、设汁足尚待改进 的。如一些土质细粘的低洼地所采用的细点符号应改为虚线组成的网线符号。此外,本地貌图因主要强调农业和其他非专业人员的应用,故对平原深部的构造表现 给予省略,并且地貌命名力求简明易懂,避免难懂术语和冗长名称。如以前的“古泻湖沉积 的浅洼平原”改为“古泻湖平原” “海一河相古河口堆积平原”改为“三角洲平原” “构造 一剥蚀丘陵”改为“石质丘陵”等。对于制图单元的确定,采用复合单元综合式图例)的表 现方法,而非采用分解式。因此,地面物质岩性)未能用网线符号直接表现在图上,这也是 本图的不足之处。根据上述没计思想,全省地貌可分为七大区29个类型。各区特征及其主要类型简述 如下。I. 沂沐

12、丘陵平原区位于本省北部,属山东沂蒙山的南缘,其中丘陵岗地大多由 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经受长期侵蚀而成为低缓的丘陵。高程625. 3米的云台山为本省最高 山峰,其他大多在200-300米间。山地东南侧为起伏微缓的石质岗地,似为早期的夷平地 形或海蚀平原(见图例的倾斜平原);山岗外围为洪积一冲积的山前平原及其前缘的海湾低平 原。区内,丘陵一岗地一倾斜平原一低平原由高向低,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II. 徐淮黄泛平原 位于西北部,平原地势高亢起伏,从西北部的45米降至东南部 的3米左右,纵向坡度为一万分之一。中部黄河故道为淮河南北之分水地带,地面向两侧微 倾,横向坡度为五千分之一左右。本区原为淮河下游冲

13、积平原,经黄河九次南迁(尤其1194 -1855年间)夺淮入海,大量泥沙不断使河床淤积抬高,以致围堤多次溃决并冲淤两侧地面。 黄泛过程的“急沙漫淤”制约着地形与土壤上的“高砂低粘”的分布规律。按地形部位,可 分堤内滩地、堤侧微斜平原、决口扇形平原及各种低洼平原等类型3。在徐州、铜山一带 还有灰岩丘陵分布。III. 里下河浅洼平原区 位于苏北中部,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和西北高东南低。若以 里运河为界,运西地面较高(611米),远东地面较低(26米)。六千多年前本区为浅海, 后由于长江北岸沙洲的发展,与滨海浅滩汇合封闭而形成古泻湖1)。其后又经多次堆积, 尤其黄泛夺淮侵运,带来大量泥沙,高宝诸湖壅塞5

14、,致使运西地面比运东高出34米。 区内主要类型有水网平原、圩田平原、湖荡平原及湖滩地等2)。W.苏北滨海平原区即苏北东部沿海地区,是近两千年来滨海不断淤涨而成的海 滩地。区内地势极为平坦,地面自西向东和自南向北微缓倾斜,坡度为24万分之一。其 地面物质以粉砂粘土为主。根据成因形态及脱盐情况,可分脱盐的、半脱盐的平原,条田化 平原、海湾低平原及海滩与盐场4)。此外,在堤外为现代潮汐作用的范围。本省浅海以蒋家沙为界,其北受来自东北向西 南(逆时针旋转)潮流的作用;其南受来自东南向西北(顺时针旋转)潮流的作用,两侧潮流于 琼港一带汇合。按它们在涨落潮时出露水面的情况分潮上带、潮间带与潮下带等类型。其

15、中 潮上带为较理想的海涂开发地区4)。V.长江冲积平原区 它是长江三角洲主要组成部份。地面自西向东微倾(84米), 且两侧向江面倾斜。其中沿江为沙洲和难地,地势较为低下(63米),两侧为泛滥的天然堤, 物质较粗(细砂、粉砂),地势稍高(59米),是大江南北地面之分野。北岸天然堤特征保存 较好。由于江水携带泥砂不断淤积,沙洲向东增长,长江河口从过去的镇江、扬州一带也逐 步向东推进,加之长江的河床摆动而构成今日三角洲的地貌形态1。类型可分属于天然堤 的高沙平原、高亢平原和新三角洲平原等。W.太湖水网平原区 位于东南部,是长江南岸沿岸沙洲与长江口南沿海沙滩围封 而成的古泻湖平原。区内地势平坦,湖荡水

16、网稠密,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五千多年前这 里曾是海湾环境。其后,长江口南岸与钱塘江北岸的沙嘴汇合,形成泻湖或古湖沼环境5), 再经加积作用等逐成今日浅洼水网平原。按其类型可分属高亢平原(分布于丹阳、江阴一带)、 水网平原、圩田平原及湖荡平原等。在苏、锡、江阴一带还有零星分布的孤山。W.宁镇扬丘陵岗地区 位于西南部,区内山岭绵延,山岗起伏,类型多样,有低 山丘陵、黄土岗地及河湖堆积平原等,但以山岗分布为主。低山丘陵高度一般在300-400 米间,主要有宁镇山脉、茅山、宜溧山地等。另外,还有一些岛状孤山和玄武岩方山突起于 平原之上,六合县的灵岩山便是一例。黄土阶地受长期侵蚀切割成岗、磅、冲组合的岗地类 型。据切割程度分岗地为高岗、平岗、缓岗、微缓岗四种6,7。另外还有较广泛的河谷平 原和冲沟等(见封三内附图)。1)夏开儒,对苏北里下河湖荡成因理论上的探讨,1969年。2)郑长苏,江淮平原的地形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