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44279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电子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电子教案【主 备 人】: 谢 杜 杜 【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 年 月 日)【课时计划】:第 六 章(单元),第 21 节(课),共 2 课时。课题论语六则课 型新授课巩固课综合课实践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词汇,了解文章大意。熟练背诵。态度与方法:了解论语和孔子的伟大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形成文言语感。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 学 内 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漫长的历史印迹和精神财富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记载的。要了解我

2、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就必须了解它们的承载体文言文。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二)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生活在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受到了周礼的熏陶,他很早就立志学习古代文化,从中寻找治国育人的道理。三十岁,孔子创办私学,主收门徒,形成了他此后从未间断的教育生涯。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三)初读课文,培养语感。、教师范读课文两遍,学生听清字词和句读。、学生自读课文,增强语感。、男女生比赛读,目的同上。(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a学而时习之:而

3、:顺接连词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b不亦乐乎:亦:也说:通“悦”,高兴乎:语气词,相当于“吗”c有朋自远方来: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自:从d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转折连词,却,但是愠:怨恨,恼怒e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学生串讲:a:学生自己翻译b:学生互相(两同学一组)翻译c:喊学生表演翻译d:老师订正、a温故而知新温:温习,复习故:学过的知识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和体会,新的知识b可以为师矣为:做矣:相当于“了”,表示完成、学生串讲,步骤同上、a学而不思则罔而:转折连词“却”则:就教学过程、学生串讲,步骤同上(五)背诵,理解所学的文段。思考

4、: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论的呢?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 学生默写前三则论语。、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画横线的词。a 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 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二)新授: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凭什么谓:叫作,称作之:他,代词,代孔文子b敏而好学敏:聪明好:爱好,喜欢c不耻下问耻:认为可耻下:自降身份d是以谓之“文”也是以:以是,因为这,因此、学生串讲步骤:a学生自己翻译b学生相互翻译c喊学生翻译、 a默而识之识:记,记住之:它,代词,代学过的知识b 学而不厌厌:满足c 诲人不倦诲:诱导,教导倦:厌倦d何有于我哉?何:什么于:对哉:呢、 学生串

5、讲,步骤同上、 a 三人行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行:走路b 必有我师焉必:一定,必定焉:兼词,于之,在其中c 择其善者而从这择:选择其:他们,他们的善者:长处、优点从:采纳、听从之:代善者、 学生串讲:步骤同上(三)综合理解、齐读课文,思考:本文先的六则论语,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学习、涉及到学习的哪些方面?是哪几则?具体体现的句子?前三则是谈论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是谈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学与思的辨证关系)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教学态度:诲人不倦、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

6、成成语,试着找出来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你从文章中受益最深的是哪几句?(四)背诵课文作业布置作业:默写并翻译所学文段。课后小结备注:教学方法有很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等!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电子教案【主 备 人】: 谢 杜 杜 【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 年 月 日)【课时计划】:第 六 章(单元),第 22 节(课),共 2 课时。课题世说新语二则课 型新授课巩固课综合课实践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2、 态度与

7、方法: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 学 内 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论语六则2、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孔子论述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孔子认为孔圉的谥号为“文”的原因是()。、孔子认为应谦虚向别人学习,处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二)有关世说新语与作者刘义庆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时期志人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分德行、言语、政

8、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培养语感。、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期行xng在不fu 友人惭cn、学生自读课文,齐读增强语感。a、故事涉及了哪些人物?b、简要复述。(四)学生根据理解填上所缺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 、客问之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五)学生结合注解读课文,试着翻译,将不懂的词句作上标记,备问。、期行期:约定行:出门、过中不至过:过了至:到、太丘舍去舍:扔掉,抛弃去:离开、去后乃至乃:才、尊君在不不:通

9、“否”、相委而去委:丢下,抛弃、下车引之引:拉、之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六)理解文章主旨、文章有几个人物?陈太丘(守时)元方(聪明)友人(无信,无礼)、你认为这几个人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诚信(七)诵读,理解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点的词。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b尊君在不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二)初读课文,正音,培养语感。、正音、故事说了几个人?你喜欢谁?(三)学生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学生同时标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俱乘船避难俱:一

10、起、有一人欲依附依附:、歆辄难之辄:当即之:代词,代这件事、幸尚宽幸:幸而,恰巧尚:还、何为不可可:肯,同意、本所以疑,正为此耳疑:犹豫不决耳:、宁可以急相弃乎?宁:难道可:能以:因为弃:抛弃(四)学生翻译理解(五)理解文章主旨华王、你喜欢这两个人吗?为什么?重诺守信轻诺寡信、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六)做练习 、填空: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b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编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1、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1、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e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f 君与家君期日中g 尊君在不h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作业布置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课后小结备注:教学方法有很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等!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电子教案【主 备 人】: 谢 杜 杜 【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 年 月 日)【课时计划】:第 六 章(单元),第 23 节(课)

12、,共 2 课时。课题伤仲永课 型新授课巩固课综合课实践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态度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正确进行翻译。教学难点几个句子的停顿;几个用法特殊的词。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 学 内 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